上周,Business of Fashion时装商业评论(以下简称BOF)发布了由Kate Abnett撰写的《为什么时尚界的年轻创意人才正在“逃离”纽约与伦敦?》一文,论述了由于纽约、伦敦的较高生活成本导致年轻设计师纷纷逃离的现象。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时装从业者也有着类似的迁徙潮:北京,这个历来强调文化底蕴的城市,尽管仍旧是内地最重要的奢侈品市场,但却悄然面临时装人才的流失——随着零售、媒体等行业的收缩或转变,越来越多原本立志要扎根北京的时装行业人员开始转移上海。近年来,从猎头圈到朋友圈,“啊?他不在北京了?去上海了?”这样的声音愈加增多,而语气也从起初的惊讶逐渐转变成了平淡的叙述。
上海,自历史上便是众多国外奢侈品、时装品牌在中国的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前,连卡佛就以“泰兴公司”的名称扬名上海滩),但北京的吸引力也不容小觑:从1979年Pierre Cardin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的时装秀、1985年5月6日开幕的“伊夫·圣·洛朗作品回顾展”、1992年位于王府井半岛酒店的内地首家Louis Vuitton店铺开业到过去十余内年Chanel、Prada、Dior在此举办的时装秀等,京城独有的文化气质不仅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文人墨客,同样吸引着外来的时装品牌和相关人才——在早先我们对COMME des GARÇONS International、精品买手店Dover Street Market的总裁Adrian Joffe先生的采访中,他也就与I.T Beijing Market店铺的选址有特别要求:“我和I.T说想在中国内地开Dover Street Market,他们说那就开在上海吧,所有品牌都会先去上海,我说不,要开在北京”。 RET睿意德地产咨询机构的创始人张家鹏亦认同北京的标志性意义:”比如说你要做一场秀,你至少在故宫或者在长城,或者就是能代表这个国家的地方。但换到上海,你在多高的楼上搞都没有意义,因为在具有国家级标识性的文化遗产上,上海没有北京那么有分量。”
“你会想念北京的生活吗?或者考虑未来回到北京?”,对于这个问题,所有受访者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黄喆也不例外:“在北京,或者在上海,地点都不重要了;我不会高呼I LOVE SHANGHAI这样的口号,我的口音也变不成海派普通话,我只知道我目前在这里,就像我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方法地方一样,遵守我该遵守的,做我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