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关门过半、“衰态一片”!到底是什么让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负重难行”?

来源:纺友网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02日

产业集群不管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有着为人称道的优势。迈克尔·波特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成功并非来自某一项产业的成功,而是来自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一个国家的经济是由各种产业集群所组成的,这些产业集群弥补并提供竞争优势。”可见,较单个企业而言,产业集群在竞争力方面有着相当明显的优势。

  

在国际市场上,产业集群这种优势更加显而易见。印度的软件产业集群就是很好的例子。整个上世纪90年代,在印度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印度软件产业以每年46.5%~66.5%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远远超过了世界软件业20%的年增长速度,迅速跃居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供应国。


位于浙江省的绍兴县,这里有着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集群。该县旧时便素以棉、纺织为主要产业。改革开放后,绍兴县人民合力兴办当地化纤纺织企业。这些民办企业率先从上海等地纺织企业购买当时较为先进的设备,并引入新的纺织技术。它们主攻化纤纺织、丝织、针织等产业链上游环节,其产品则销往全国各地。这种大规模投产的方式显然在那个市场空白的时期颇为有效。


1980到1989年的十年间,绍兴县的纺织企业数量暴增十倍之多,从最初的100余家增加到1000余家;化纤纺织品产量也从300万米增加到41900万米,约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1/3,成为国内最大的化纤织物生产地。


然而,这一产业集群现今的发展状况却令人堪忧:绍兴县曾享誉全国的“金柯桥”轻纺城在去年一年时间内,店铺关门率超过了近一半,外贸订单也在过去两年出现了骤降。一家绍兴当地在印染纺织领域占居鳌头的民营企业也在今年上半年关停了11家生产工厂中的9家,遣散近80%的员工,企业订单减少了60%,生产线也进行了大幅缩减。其他的轻纺企业也都出现了订单减少的状况,甚至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缩减纺织业务而投向其他领域。整个产业集群中存活企业数量仍在不断减少,而存活企业的新增投资也在大幅下滑。


纺友调查 | 中国轻纺城:纺织市场没有寒冬,这只是新常态


严峻环境下


柯桥轻纺城“衰态一片”


“我们在这块市场已经四五年了,来这边市场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找上门的生意!”位于柯北贸易中心临近马路的冠南联邦布业的老板娘满腹惆怅地说到,“现在整个市场不景气,主要是没有客源,不然也不会空那么多的门面。你看这边基本上空了40%左右的商铺,我们这外围的稍微好一点,像里面的还要便宜,但是没人去”他们正在装修商铺,从大楼里面的商铺搬到外围。

中国轻纺城贸易类型主要分为现货和订单,柯北贸易中心主要以订单为主。相对于做现货的贸易商而言,这场纺织产业的寒冬对做订单的贸易商冲击稍微小一点。即使是这样,仍然有许多做订单的贸易商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其实中国的纺织业还有很大的空间,行业不够精不够高。一块应洗十分钟的布,洗一分钟就给捞出来,别人卖一块六七块,这种布可以卖九毛,差价就体现在质量和精度上,有时真不敢想象。”张老板曾经在纺织厂工作过10多年,后来自己出来做贸易,他对织布的工序都非常了解,对纺织行业也有着比别人更深刻的理解。如他所说从事纺织行业以来,从来没有觉得这个行业很好做,相反的觉得越来越难做,恶性竞争、产品同质化可能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产物。


“我们在市场五年了,门市太贵,一直是两个店合租的门面,租金每年都在涨价,一个人租门面实在负担不起。”位于老市场的福乐兴隆的老板指着门店上的门牌无奈地说到,因为门店租金太高所以准备搬到旁边的稍微便宜点的门面去。


债务和利息负担


让绍兴纺企“负重难行”?


有一种观点认为,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利息负担让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下降,因此生产和投资都会受到影响。但是,调研团队调研发现,这些存活企业的负债情况近几年基本平稳。企业的主要债务构成包括:战略性发展需要而筹措的长期债务;短期资金不足而借入的短期借款;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应付项目。大多数受访企业表示:长期债务基本维持在企业自有资本可覆盖的范围内,短期拆借大多数情况会直接向银行贷款,而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基本来自自有资本。可见,对于这些集群内企业而言,负债问题并不是当前发展最大的阻碍,这些企业反倒有近期逐步归还贷款的打算。


同时,企业也不存在较重的融资负担,融资压力近期还有不断下降的趋势。2015年6月至今,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这些措施对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大多数受访企业表示,今年的贷款成本维持在基准利率上调10%-15%,也就是5%左右的短期贷款利率。相较于前几年接近10%的贷款成本,融资压力已有明显改善。此外还了解到,银行也在不断出台相关规定来放宽民营企业的贷款条件。


但是,贷款需求下降很明显。某位企业家的话来形容就是:“以前是我们求银行贷款给我们,现在是银行求我们来贷款,可是,求我们我们也不想贷啊!”归根结底,这些民营企业就是不想投资。


这里不想投资的企业家又分成两类:

  

一类人是不想把资金投在利润不断降低的纺织产业,而是把资金投向其他多个产业来分散风险、提升利润,如房地产、股市等。

  

还有一类不想投资的企业家则是坚守着自己打拼下来的阵地,以退为守,保存实力等待机遇。

  

然而,不管哪一派的企业家,都表现出对产业集群优势消失的担忧。


到底什么因素


导致产业集群优势在逐渐消失?


首先,外部环境和内在瓶颈的制约。2016年仍处于中国经济改革的阵痛期,国内市场萎靡,除部分新兴产业外,大多数行业发展停滞。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的情况也不乐观。受次贷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美国和欧洲市场也一片萧索景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的估算,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只有3.1%,其中近25%的增长还是要靠中国带动。


在全球经济都萎靡不振的大环境下,对外贸易受到巨大冲击。2015年6月份至今,中国的出口贸易一直处于负增长的状态,外贸订单大幅缩水对产业集群造成了实质性影响。与此同时,绍兴县轻纺产业集群内部也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革新速度过慢,研发能力较差。当地几家纺企负责人均表示,现在产品的分工细化程度已经超出预料,而这些细分的领域当前集群内部的企业都很难突破。对企业而言,怎样做专做精是当前存在的技术难题。


其次,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制约。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的人口红利也在不断消失。对民营企业而言,直接表现为用工成本快速上升。工资上涨和订单下降同时出现,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积压。以柯桥一家纺织企业为例,该企业人工成本在这两年上涨了10%-15%,企业净利润却减少了近一半,利润率压缩到10%以下。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较之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则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产业集群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政府也只能“保大放小”,无暇顾及那些生产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


最后,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地方政府的保护性政策是产业集群得以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政策的反转也会打乱企业的发展规划。近几年,浙江省政府对纺织产业的投资力度明显降低。政府对产业内专利保护力度也不强,无法调动企业研发积极性。此外,银行放贷政策的不断变动也使得很多民营企业谨慎贷款、保守投资。民营企业对政策最为敏感,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大大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


正如克鲁格曼和波特所言:“产业集群如同生物一般,存在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产业集群也同样存在着一个生命周期:形成、发展、成熟或转型、衰退、解体或复兴等阶段。我们已经看到,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并没能够受其庇护而得以保全。往昔“抱团”带来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也都在经济冲击和用工成本提升的过程中逐渐丧失。


最终,转型成了产业集群及其企业自救的最佳手段。如果企业能够在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其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进行整体性的转变的话,实现整个集群的复兴也将指日可待。如何实现产业集群的顺利转型,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加以探讨。



1  
阅读数量(26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