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纺织“天花板”变身“起跳板”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09日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提到“三八”企业,人们心情颇为复杂。

一方面,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八一毛纺织厂、八一棉纺厂和八一制糖厂,曾是当地的骄傲,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新疆第一匹布、榨出了新疆第一块方糖,承载着兵团广大干部群众难忘的记忆。

另一方面,行业有起伏、企业有兴衰,这几家工厂在上世纪末相继陷入困境、破产重组。“三八”企业所在的石河子市西工业园区,渐成一条工业“锈带”。

如何“除锈”?如果大刀阔斧,将闲置厂房全部拆除重建,可快速见效。但八师石河子市党委认为,这种“刮除法”过于浪费,后遗症多。经过调研,他们最终选择了“植入法”,即向老厂区注入新功能,实施“退二进三”,让产业“天花板”成为发展“起跳板”。

“西工业园区是新疆现代工业的发源地,要留住‘根’,把一些老旧厂房利用起来,继续发挥作用。”八师石河子市党委书记董沂峰表示,作为“军垦第一城”,石河子应突出军垦文化特色,让闲置设施担负新使命,建设“八一记忆”文化产业园,发展文创、电竞等产业。

吴国华是西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虽然职务中有“工业”两字,现在却主要和服务业打交道。他告诉记者,原“八棉”占地约300亩,厂区的操场、科研楼、办公楼和道路,将改造为军垦文化园、纺织博览园、八棉博物馆和美食广场。

“让承载‘工业记忆’的旧厂房与军垦文化牵手,一定会擦出‘火花’,培育形成新的市场潜力。”吴国华表示,一批老厂区由此重获新生,西工业园区将成为石河子文旅产业新地标。

实际上,已有旧工业设施“脱胎换骨”。八师副师长马朝鑫告诉记者,去年,为西工业园区供电的西热电厂关停,电厂附属的大型储煤仓被一家影视公司看中,计划改造成影视棚。

如果说西工业园区转型是另辟蹊径,那么天业集团通过科技攻关突破“天花板”,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坐落在石河子的新疆天业集团公司,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特种聚氯乙烯树脂生产企业。过去,应用传统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电石废渣难以处理,成为企业发展的“拦路虎”。为此,天业集团开展攻关,改造了传统生产工艺,打造了国内首条“煤电—电石—聚氯乙烯—电石渣—水泥”循环产业链。

“通过科技攻关,企业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打开了上升新通道。”天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晓玲告诉记者,企业共有1.5万名员工,其中科技人员就有3000名;公司开展的系列创新工程,是突破产业“天花板”的关键。



1  
阅读数量(79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