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制造业“补短板”或在明年发力 更大范围减税势在必行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4日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各项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宏观调控目标可以较好完成。

无效产能加速退出、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内生动力不断积聚……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各项宏观调控目标较好完成,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

今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更加注重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优化提升,表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破”,就是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关键在于抓住处置“僵尸企业”的牛鼻子,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注重精准施策、好坏分流、有保有压和区别对待,选择对的路径和时机,实施结构性去杠杆。”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经济运行调节局局长赵辰昕表示,随着去产能深入推进和“僵尸企业”加速出清,市场决定要素配置的机制正逐渐形成,供需结构更趋协调平衡。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得益于优质产能对落后产能的取代,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9%、6.07%和7.21%;经过持续3年的努力,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优质产能占比进一步提升并稳步释放,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为全国煤炭生产的主体,行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

该淘汰的果断淘汰,该退出的彻底退出,只有坚决做好“破”,才能为优质新产能腾挪出发展的资源和空间。总体看,随着处置“僵尸企业”等工作深入推进,无效和低端供给切实减少,供给结构明显改善,产能利用率回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76.6%,产能过剩局面得到有效缓解,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状况逐步好转,经济运行稳定性显著增强。

俗话说“不破不立”,只有通过有效的“破”,才能实现更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立”,才能为经济稳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8%和8.3%,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5个和2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呈逐年加速之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显示,2015年至2017年该指数分别为123.5、156.7、210.1,分别比上年增长23.5%、26.9%和34.1%。

“经济新动能指数逐年攀升,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加速发展壮大,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成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万东华说。

一方面,随着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等普及应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双创”等深入开展,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稳定增长,大大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新动能不仅来自市场增量,也来自现有存量,传统企业加快在创新发展中提质增效,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今年初,我国首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性国家战略在山东落地,河北、天津等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的省份也在加快转型步伐。

12月13日,财政部公布的最新一期财政收支“账本”显示,11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75亿元,同比下降5.4%。这是全国财政收入连续第二个月出现负增长,且降幅有所扩大。

专家表示,11月份税收收入同比降幅的扩大,表明我国减税降费取得了明显成效,显示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信心提振的趋势。

清理规范运输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进一步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延续企业“五险一金”缴存比例……今年以来,一系列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3日召开的会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专家认为,这意味着明年将发力制造业“补短板”,加快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相比上个月反弹0.2个百分点至5.9%,这是自9月份以来连续第3个月反弹。制造业投资依然维持着从4月份以来的改善势头,前11个月同比增速上升0.4个百分点至9.5%。

“鉴于在固定资产投资三驾马车中,制造业投资权重高于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因此制造业投资走强对稳定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明年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推手和领先指标——企业盈利增长持续放缓,预计会对制造业形成明显拖累。

章俊认为,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未来政策重心会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转向“补短板”,从中长期角度来看,用制造业“补短板”来推动中国经济升级转型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考虑到明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自身加大资本开支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下降,政府可能会在信贷、财税以及产业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而推动高新科技研发和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的加大。

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从今年5月1日起实施的深化增值税改革,制造业减税规模排在首位。5月份至10月份,制造业累计减税户数246万户,实现净减税714.5亿元,占税率降低带来总减税金额的39.8%。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今年对国家重点鼓励的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企业实施留抵退税,累计退还1148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享受留抵退税1061亿元,占92%。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制造业投资与民营企业信心密切相关。今年民营企业运行难度较大,一方面与经济下行、融资环境收紧的背景下,企业利润回落、成本上升有关;另一方面,去杠杆、去产能、加强环保与规范税负缴纳等政策调整,对于民营经济的影响更为显著。当前决策层已经表态强化民企地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给予民营经济宽松的政策空间和资金支持等,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会延续这一政策方向。

沈建光表示,考虑到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已降低,明年积极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真正体现“积极”,预计2019年财政赤字率目标会进一步上调至3%,更大范围的减税也势在必行。近一段时间,决策层对于减税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围绕如何加大减税力度、切实降低企业税负、降低社保费率、降低行政性收费等方面给出更多部署。

转自:证券日报着眼于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的政策陆续出台,减税降费力度持续加大,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10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4.2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25元。据测算,全年预计可为企业降低成本超过1.1万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仍是一项难度大、影响广、挑战性强的系统工程,未来降成本任务依然繁重。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政研室副主任孟玮表示,下一步将更加注重中长期目标确立和长效机制建设,把降成本与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以提高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为重点,持续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记者 顾阳)

转自:经济日报



1  
阅读数量(2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