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入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2日

今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了“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联合积极举荐纺织行业的大国工匠,最终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邓建军、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总经理龚杜弟、北京泰科斯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津育等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被选定为“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纺织头条|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入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该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邓建军

勤奋浇灌让“黑牡丹”绽放在纺织重镇


30年紧盯生产一线、参与技术改造项目500多个、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约30个,这一系列数字是邓建军几十年工作成绩最直观的体现。邓建军是江苏省常州市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职工董事。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走到行业技术的领跑者,邓建军在纺织机械设备的维护与制造这一领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做工匠,做技术工人,没有什么太好的法子,也没有什么速成的办法,就要靠踏踏实实的积累。”


纺织头条|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入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扯到床头的电话线


邓建军告诉记者,作为技术工人,特别是他们这些搞自动化研究的,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轻轻松松一下子成功是不可能的,没有三五年的积累轻易上不了手。

“就是熟能生巧吧。”

事实上,邓建军在学校里学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和纺织并没有太大关系,刚入厂的他是名实实在在的“门外汉”。1988年,刚从江苏常州轻工业学校毕业的邓建军成为了常州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电气维修工。实习一年过后,邓建军被分做染色设备的维护与制造,这对于邓建军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学校里学的东西完全用不上,一切只能从头开始。

“别看他现在挺能聊的,以前可内向得很,不怎么说话的。”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科科长蒋春发跟邓建军一个班组工作了很多年,在他看来,邓建军也许不是最有天赋的工人,但他是最踏实肯干的。

“刚入厂那几年,他每天空闲时间都去看书,然后参加了自考,考了大专,后来又考了本科,那时候有他那种毅力的人不多。”蒋春发回忆道。邓建军的这种毅力在工作上很快体现了价值,他从一名半懂不懂的“门外汉”短时间内就成长为了车间设备维护的主力。

当时由邓建军所在组维护的染色设备,在整条流水线上是单台机,无可替代,需要24小时运转,这也就使得设备出故障的几率更高。

“染色设备一出故障,整个流水线都得停下来,损失的不是一点点。”为了减少损失,邓建军等设备维护人员都是24小时待命。蒋春发告诉记者,有时候半夜一两点,设备出故障,他们就得赶紧找人去把宿舍里的邓建军叫醒,但是这样很不方便,后来为了加快设备故障后维修的进度,厂里从车间扯了一条电话线到邓建军的床头,随时叫醒他。

就是靠着这种踏实肯干的精神,邓建军赢得了厂里工人们的认可,他也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钻劲,从进行设备的维护,再到带领自己的团队进行设备创新改造、制造,全方位保障了企业的发展以及在设备更新时的平稳过渡。

现在,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牛仔布料行销国内外,供应Levi's 、GAP、AEO等知名品牌。


纺织头条|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入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团队的带头人 知识的分享者、传递者


这么多年来,每当有重大技术改造的时候,邓建军总会拉上自己创新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分门别类的进行“头脑风暴”。

“现在想靠一个人做成一个项目是不可能的。”邓建军告诉光明网记者,以前他们搞电气自动化研究的时候,事实上只是从“点”出发,研究很小的一个方面,而现在他们的团队在进行一个项目的时候,要涉及到原材料、工艺、设备等整个流程的方方面面,要从整个工艺流程去做研究,只依靠一个人是不行的。

“你看我搞搞电气还可以,但是项目中计算机方面的还得工作室内的其他人。”邓建军很明白“术业有专攻的道理”,他强调每个人要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但也认为每个人都要对所有的工艺都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本职工作。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思想彼此交换一下,每人就会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邓建军创新工作室的运行方式正体现了萧伯纳这句经典名言的哲理:每次进行新的技术改造项目攻坚时,作为领办人的他,会让工作室的成员按照工艺的不同,分小组讨论技术方案,最终汇到他那里:“工作室除了攻坚以及表率作用,它另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抛却单打独斗,汇聚每个人的长处,最终起到‘1+1>2’的效果。”

在日常的工作中,邓建军还注重让不同领域的工作室成员相互交流。“就是让大家轮流当老师,给其他人讲课,所有人都要对其他领域也有所了解,才能在项目中更好的发挥作用。”邓建军介绍,他一直在告诉工作室的成员,“艺多不压身”,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钻研工艺。


纺织头条|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入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唯一让邓建军担心的是接班人的问题。在他看来,受到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的太少,而从事这类工作的年轻人又有很多难以静下心来。

“简而言之就是,招的不愿意来,来的不愿意干。”邓建军总结道。对于年轻人浮躁的问题,已经工作50年的潘建初最有发言权,他作为上世纪60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从事了一辈子的电路研究,退休几年后来到了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邓建军创新工作室的一员,除了自己搞研究,平时也指导一些年轻工人。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太难带,大部分不愿意实实在在的去学,以为抱着理论一切就可以了。潘建初感慨道,“这些设备实际操作起来和书本上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啊。只要干上一两个月,你就知道要从头开始学了。”

“我们要给现在的年轻人塑造一种‘双赢’的理念,你努力工作了,受益的不止是企业,还有你自己,引导他们在我们这样的企业扎根。”邓建军解释到,“引导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龚杜弟

爱啃“硬骨头”的“汽车内饰探路者”


“他一直在琢磨如何解决难题,吃饭、聊天的时候都在琢磨。”“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说起一个人,大家总是滔滔不绝。

而这个人,便是被称为“汽车内饰探路者”的龚杜弟。他带领团队为轿车纺织品内饰国产化创造了无数个国内第一、国际先进的自主研发技术,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家轿车内饰件产品的技术空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


纺织头条|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入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龚杜弟用检具测量刚批量的产品。(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供图)


刻苦钻研 精益求精


1985年,龚杜弟毕业后进厂工作。3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生产技术、产品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先后担任车间管理员、公司总工程师和技术副总经理。凭借对技术工作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理念,他刻苦钻研,潜心于工艺革新,先后独立设计、亲自主持和积极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多年来,龚杜弟设计和配置了不少行业中领先的关键技术工序设备,并且带领团队在设备、模具、材料、工艺技术上实现了许多创新,不但节约了设备引进费用,还使得企业持续保持了全国领先的地位。

除了钻研纺织技术之外,龚杜弟在闲暇之余还会钻研其他的技术,汽车后备胎盖板的生产技术就是其中之一。“什么技术我都喜欢,和纺织无关的技术我也要去研究研究,想知道是什么东西。”他坚信,由于生产技术五花八门,因此对这些都要感兴趣,才能产生新想法、新工艺、新技术。

30多年脚踏实地的坚守,龚杜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青年成长为国内汽车内饰技术的带头人,先后被评为“上海纺织项目科技带头人”,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参与八项发明专利,所主持的项目中有十多项被评为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纺织头条|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入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龚杜弟在展示他和团队研发的宝马轿车脚垫。摄影:聂峥


攻坚克难 开拓创新


国内第一条环保低碳SFS成型设备生产线、国内首创聚氨酯自动喷涂流水线、衣帽架“侧向挤切”技术……龚杜弟带领团队在汽车内饰技术上的创新成果可谓层出不穷。

但最令龚杜弟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初公司与宝马合作生产F18脚垫的项目。一块小小的脚垫,在很多人看来应该不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但要使脚垫具备双重防滑的功能,还能抗水、耐高温,可不是一件易事。

当时宝马的供应商都是跨国公司,企业有机会和宝马合作,是企业形象和能力的展示,但同时也无形中带来了压力。“脚垫反面是植绒,要把绒弄上去非常难,而且反面的绒是起到防滑作用的,用洗衣机洗过后不牢,难度真的很大。”龚杜弟说道。

顶着巨大的压力,龚杜弟主动担负起了项目开发的重任,在缺乏现有植绒设备的情况下,他查阅了大量相关技术资料,夜以继日地进行了无数次尝试。“人家做出来的东西,只要努力,你应该也弄得出来。我相信这一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龚杜弟最终匠心独运地将“筛网印刷”技术应用到脚垫的刮胶设备上,设计出了刮胶装置和静电植绒装置,解决了化纤产品不能静电的重大课题,达到了产品静电植绒要求。

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脚垫的防滑性能,又经历了几个不眠之夜的攻关,他带领团队创造性地使用超声波焊接技术,将尼龙搭扣与脚垫完美结合,一举获得成功,甚至赢得了德国宝马公司的肯定与称赞,并扩大了与宝马的合作,合作厂商也拓展到了多家车企。目前这些汽车内饰技术已实现出口到南非等国家,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


纺织头条|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入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龚杜弟向客户介绍工厂管理体系。(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供图)


为师育人 传道授业


除了钻研技术,龚杜弟把培养年轻人才也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2009年,作为上海纺织第一家劳模创新工作室,“龚杜弟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此为平台,通过劳模带教、师徒结对等方式,龚杜弟亲自培养了许多年轻人才。

此外,作为东华大学和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的校外导师,他也经常抽出自己繁忙的时间,用心给予实习研究生悉心的教导。

现任上海汽车地毯总厂有限公司材料主管的王少松就曾是龚杜弟的实习研究生之一。她告诉记者,跟龚杜弟总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不会藏着掖着,你问他一点,他能辐射到一个面告诉你。”

今年是“工匠精神”第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时,龚杜弟说:“我总是挑剔一些,对产品质量挑剔、对工作要求挑剔。”而正是这种“挑剔”,凸显出他的责任和担当。他和团队以一种“挑剔”的“工匠精神”,践行着“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张津育

“医生助手”的“跨界”攻坚之路


他是“医生助手”,20年专注研发生产可溶性止血材料,解决外科手术可吸收性止血纱布依赖进口的难题;他也是“跨界工匠”,带领团队使“中国创造”走入全国三十个省市的医院,进入美国、欧洲等国际市场。他就是来自北京市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的张津育。“让中国医生为中国创造而骄傲”,这是张津育团队一直坚持的信念。

从几代人的自主研发,到如今实现产业化投入市场,张津育团队整整走了20年……


纺织头条|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入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泰科斯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津育 新华网 廖威 摄


“专注”造就“中国创造”


“研发这条路实在是太艰难了,在没有任何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条件下,要经得住失败,要耐得住寂寞,要扛得住挫折。这么多年,我们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张津育不禁感叹。

据张津育介绍,可溶性止血材料是以天然纤维为基材经化学变性处理,成为遇水可溶解的止血材料,用于外伤及各类手术止血,手术后无需将产品取出,并可被人体吸收。

纺织头条|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入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在北京市劳动模范张津育创新工作室工作间内,张津育在试验区工作。新华网 廖威 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第一代专家教授级高工薛迪庚、第二代教授级高工张镁接力完成了可溶性止血材料的实验室研制,并进入到中试试验和临床应用。

九十年代中,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决定要把几代人研发的专利技术——“可溶性止血材料”实现产业化,使高科技的产品进入市场为民造福,取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老一代专家为技术后盾,张津育团队肩负众人的厚望,开始了专利技术向产业化转变的漫漫历程。

“从中试到产业化,不是简单的放大,没有可借鉴的现成经验,从设备选型到工艺技术、参数等都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张津育说。作为医用材料实验厂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刻苦钻研、大胆提出产业化生产思路,针对没有现成的符合要求的设备,在设备选型调研上多方论证、比较,对国外、国内设备厂家提出具体要求,对主机设备进行改造,经过艰苦的大生产的工艺摸索,解决了设备的精确运转和工艺处方的合理性。

由于技术的特殊性,产品试制需要连续运行,“我和张镁老师守在机器前观察化学反应程度,一守就是一天一夜”,张津育说。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验,工艺趋于稳定,设备使用也得心应手了,安全性、稳定性、精确性逐步提升,产品各项指标达到了规定的要求,产成率也不断提高。


“跨界”练就“内功”


在完成了从实验室产品向产业化生产的转变,有了好的可工业化生产的产品之后,进入市场的路却并不顺利。“跨界”是张津育经常提到的词。“只有跨界才能更专注止血材料的研发。”张津育说。


纺织头条|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入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在北京市劳动模范张津育创新工作室工作间内,工作人员在分拣止血材料。新华网 廖威 摄


可溶性止血材料作为产品进入医院,归属于医疗器械。纺织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相差甚远,而且医疗器械企业有较高的进入门坎,医疗器械企业和产品要分别通过审核,要拿到生产许可证、产品注册证。为此,要按照行业标准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还要有内容翔实的符合医疗产品要求的技术文档,要通过专业的产品检测和临床试验,还要有通过检测的高标准的洁净生产车间。

没有任何医疗背景的张津育和他的团队成员面对全新的挑战,没有退缩,刻苦钻研,虚心向专家请教,硬是外行练成内行,建立了较高水准的符合ISO 13485标准的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完成了医疗器械最高等级三类产品注册,成功跨进了医疗器械领域。随着发展,他们先后通过了ISO9001、13485、美国820体系认证,取得了FDAII类,以及欧盟III类产品认证。通过了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GMP认证,韩国FDA审核,以及第三方Intertek 、DNV、UL每年例行的质量体系审核和企业社会责任审核。

“20多年我们只是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专注止血材料的技术完善与不断创新,医疗产品关乎患者生命安全,要求产品必须安全可靠,在医院的大型外科手术中能够用上我们自主研制的医用止血纱布,我们倍感欣慰。”张津育说。


“专业”离不开“传承”


“没有老一代的传承,没有组织的信任与支持,我们走不到今天。”多年研究医用纺织品的过程,让张津育悟出了一个道理,唯有专业才能生存,唯有传承才能做强。“58年的专注,20年只做一件事。”这句话时刻记在张津育心中。

“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件产品。”张津育说。他和市场团队一起深入医院和临床,讲解产品的功能和特性,观摩外科手术,征求医生对产品的意见和改进建议,研究不同科室对产品的不同要求、不同的使用方法。


纺织头条|三位“中国纺织大工匠”入选“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报道人物


张津育在工作间调试设备。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流程更加严谨,设备使用更加得心应手,产品性能不断优化,可有效追溯产品每个阶段。新华网 廖威 摄

张津育带领技术团队将产品差异化定位用于三甲医院大外科手术室以及神经外科的泰绫品牌吸收性止血纱布和适合中小型手术及外科门诊手术、耳鼻喉科、口腔科手术等系列止血材料,并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及外伤治疗。其中微创手术专用止血材料,现在已成为氩氦刀微创手术的“标配”。

“下一步,我们想在人体修复补片这一领域结合我们产品有所作为,也将努力在中国开拓零售市场。做止血材料最好的企业,20年来,我们仍在路上。”张津育说。


1  
阅读数量(92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