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西藏珞巴服饰成致富“香饽饽”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15日

新华社拉萨3月14日电(记者王沁鸥、张宸)初春时节,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南依乡才召村的一户农家内,米林珞巴族服饰非遗传承人亚依,坐在织布机前熟练操作着,编织着一条淡蓝色围巾。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其服饰由早期的采集、狩猎服装演变而来。在长期的生活中,珞巴族人学会了纺纱织布,用植物染料为毛线着色,织成坎肩、上衣、筒裙等。

  2008年,米林珞巴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73年出生的亚依,童年时常看着妈妈在织机上“变”出一件件精美的珞巴服饰。长大了,她也跟着妈妈学起织布,并逐渐开始收徒传艺。

  但这门技艺的前景,一度令她十分失望。

  “近些年,年轻人都喜欢买衣服穿,年长的老人找我做衣服,是用同样的劳作时间来换的。基本没有经济收入。”亚依说,“没有收入,生活都维持不下去,谁还愿意做呢?”

  徒弟们走了大半,剩下的亚达儿、亚觉、亚娘三个姑娘,心思也都在挖虫草上。最囧的时候,除了亚依师徒四人,村里掌握珞巴族服饰纺织技艺的,最年轻的也有60多岁了。

  2012年,“西藏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综合项目”第一阶段启动。北京设计师盖宏睿为亚依四人规划了新出路:提取具有西藏特色色彩,以植物染料对羊毛染色,用珞巴服饰的传统织布技法织出围巾,销往内地市场。

  “三四天织一条围巾,有700元收入。去年一下赚了五六万块钱。”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亚达儿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全家只靠老公跑运输支撑。现在,我在家织布也能赚得跟他一样多了”。

  走上正轨后,亚依她们一起成立了公司,并与相关企业签订了长期供应产品的合同。更让她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她学技艺。原本无人问津的冷“非遗”,如今成了致富“香饽饽”。

  经过精挑细选,亚依和徒弟们一起,收了13名学徒。“往年这个时候,年轻人早就上山挖虫草去了,现在都抢着要跟我们学。”亚依说。

  “村民钱包鼓了起来,‘非遗’也得到了传承,形成了良性互促。”盖宏睿说,“让传统技艺成为群众生产生活的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手段。”


1  
阅读数量(96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