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用创新之匙打开发展之门 ——访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

来源:全球面料商务中心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01日

“2017年,盛虹走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口,从1992年初创时期的举步维艰,到2016年近千亿销售额,排名中国企业500强169位,盛虹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高端新兴产业的发展之路;25年快速的成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创新,创新日益成为盛虹常态,不断释放着企业的新动能。”日前,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掷地有声地表示。

以创新抢占制高点

“原始创新在哪里兴起,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制高点就在哪里形成。”缪汉根说,随着“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研发成果产业化”的“三化”战略持续推进,盛虹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在进入化纤领域后,盛虹并没有跟在其他企业之后做常规产品,而是制定了“不搞重复建设、不做常规产品、不采用常规生产技术”的“三不”创新思路,主攻超细纤维等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产品。

盛虹相继投巨资在欧洲成立研发中心,联合清华大学、东华大学专家进行攻关,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盛虹终于将超细纤维单丝做到0.15dpf,成功突破当时0.3dpf的产业极限,创造了世界之最。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盛虹再次逆势而上,用全新的技术和工艺试制出PTT记忆纤维,建立了世界第一条专业PTT记忆纤维生产线。紧接着,盛虹相继突破PTT记忆纤维聚合关键技术、生物质原料PDO合成技术等。这是中国化纤行业首次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彻底打破跨国公司长期以来对PTT记忆纤维各项技术的垄断,盛虹成为世界范围内完整拥有此项技术的企业。

以原创突破产业极限

缪汉根说,盛虹创造了多项产业世界之“最”:全球最大的全消光系列纤维生产线、细旦差别化供应商、拥有完整的生物质合成高分子纤维产业链,被誉为“全球差别化纤维专家”。在成绩的背后,是盛虹真正实现原创新价值、实现原创新突破。

在缪汉根眼里,“创新”造就“最强大脑”。从超细纤维、记忆纤维、全消光纤维等领域的突破,到机械设备的改进、工艺流程的设计优化,这个过程离不开企业创新研发基地的建立。从追踪纺织业前沿技术、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的企业技术中心,再到聚焦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材料企业研究院,产业所有环节的研发力量,在盛虹的研发基地中基本实现全覆盖,使盛虹始终处于行业前沿。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盛虹建立创新平台,不仅为盛虹带来了一批批具有高附加值、高差别化率的新产品,更得到了行业高度的赞誉。盛虹不仅成为国际标准人造纤维工作组召集人,还承担了国际标准染色纺织品和染料试验分委员会秘书处工作,成为该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者和发布者,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缪汉根现身说法,揭示以创新“钥匙”开启企业发展新动能的秘密。

以智能成就发展加速度

创新是传统行业加快改造提升的动力来源,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盛虹车间内,各种机器人有序忙碌:从取货、搬运到装配、成品入库,诸多环节全部由机器人完成。

在盛虹,数字化工厂已成为现实,生产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5到10倍。随着智能工业时代的到来,盛虹率先通过自动化推动产业化,以机器人替代人力,实现了产品设计数字化、产品制造自动化、生产装备智能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有效提升了生产效能,推动着企业和产业在转型升级大道上稳步迈进。

“创新”引领“智能转型”,成就发展加速度,为盛虹产业转型升级、迈向“绿色高端、世界领先”提供持续动力。缪汉根感慨地说:“2016年是吴江制造业的春天。智能制造为盛虹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在欣慰于过去几年公司取得的成绩同时,缪汉根也坦然面对公司当前面临的挑战,更有对2017年的美好期望。“锻造产业链,收获价值链,盛虹在自身的创新发展道路上不断‘扩链’,愿2017,一切都好!”他说。如今的盛虹,不仅仅是全球领先的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及印染加工企业,更来到了自身产业链的上游石化产业环节。不久前,随着全球最大单套MTO装置的一次性投产成功,标志着盛虹的产业扩链之路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盛虹将坚持“链态融合”发展战略,将企业打造成炼油、化工、纺织三位一体发展的企业集团,实现在“十三五”期间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


1  
阅读数量(89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