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一个棉纺厂,9万多个传感器!

来源:纺织机械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07日

智能制造正给传统用工密集性产业——纺织业带来新的生机。


前不久,由国家工信部主办的“2016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江苏举行,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无锡一棉集团作为江苏省智能制造阵营中示范引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也备受关注。



智能车间玩转大工厂


让传统企业焕发了生机,智能车间的推广应用就是很好的例证。49岁的徐亚娜已经在这家百年企业服务了30年,从一名值车工成长为技术能手,也见证了企业由粗到精、由大变强的过程。


“正像老电影里演的,纺纱过去可是个体力活,车间里忙忙碌碌站的都是人,管的事情又多又细。”徐亚娜回忆,上世纪90年代一名值车工只能照看两三台纱车,一台有五六十个络筒,机器一开人就得像上紧发条的机器,精力高度集中,眼到手到马不停蹄。现在建了智能车间,人整个轻松多了,她一人能“对付”30台纱车。“时代真的是不同了。”她如此感叹。


变化始于千禧年,看好智能化生产的前景,无锡一棉下了一着先手棋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经历了从单项应用、开发ERP、组建传感网感知生产的过程,前后投入近亿元终于瓜熟蒂落,2015年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通过工信部评定审核,并入选全省首批示范智能车间名单。


“现在大多数同行万锭用工在100人左右,我们只需要25人。” 无锡一棉董事长周晔说,智能化生产直接给企业带来了减员增效、节能降耗和质价双升的优势,由于面料质量过硬,尽管价格高出同业均价10%以上,不少国际一线大牌依然是他们的长期客户。


和2000年相比,无锡一棉的纱锭由11万锭增至60万锭,职工数由5000人减至1800来人,而今天的无锡一棉已成为年产值20多亿元全球最大的紧密纺纱基地。


传感网上的纺织企业


在无锡一棉纺织厂长江车间,湿热和嘈杂一如往常,但纺纱机前的工人数量却非常的少。无锡一棉建设“传感网上的纺织企业”,投资建成由9万多个传感器、28套信息系统组成的智能车间,实时监控生产状态、产品质量和能耗情况。


“企业又引入了新的设备——络筒成品质量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大屏幕,可以让每一个员工根据产品实时监控来调整工作状态。”无锡第一棉纺织厂长江精密纺主任季承表示,目前车间现在有三块屏幕,有1900多个监测点在一块屏幕上。在后期的发展中,我们计划把13.5万锭纱锭节点全部显示在屏幕上。


“智能车间的核心在于传感网的建设。”周晔告诉记者,9万多个各类传感器将数千台(套)设备串联成网,传感网覆盖成品、安全、电能、生产过程、环境等关键领域,实现了对生产状态、产品质量和能耗情况的实时监控。


“棉纺织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纺机的协同发展。”周晔对纺机设备的需求有着自己的见解:


首先,纺机设备实现智能化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达到省力、省工、智能,能够实现自动化、连续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规模生产,减少中间环节,能够实现自动数据采集;


其次,设备要达到运行可靠,操作简单、维修方便、故障少,能够实现低维护;

再者,能够满足高效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和质量创优,实现优质、高产、低耗、高效;

最后,打造特色纺织需要通过装备创新实现,进而优化流程和工艺,满足小批量、多品种、特色化的专业且灵活的纺织工艺流程。


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纺织行业量大利薄,销售高利润少的特点明显。固守“红海”打价格战是企业现在极力避免的,通过技改上高端项目,优化管理提高效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有效方法。这也使得企业在复杂经济形势下,仍然拥有销售同比增长超10%的能力。


为下一个五年积攒力量


“2016年我们重点放在创建四化工厂:生产智能化,管理要精细化,贸易要做到国际化,产品特色化。目标朝着打造一流的纺织工厂而努力,通过内部的管理创新和市场不断地拓展,来提升我们的品牌,为行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周晔表示。


熟悉棉纺业的人都知道,现在生产100S以下的纱线,技术及工艺比较成熟,国内用单纺技术生产200S以上的企业很少,300S以上基本都处于实验室和小样试验阶段。无锡一棉依靠多年的不断创新,向纺纱的极限冲击,通过与江南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成功突破特高支纱纺纱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纱线品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提高了我国高档纱线的市场竞争力,为棉纺产业升级换代树立了标杆。


目前,无锡一棉创建的“TALAK”品牌在欧洲、亚洲和美洲共55个国家注册,今年又开发了印巴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产品出口全球纺织高端市场,精梳纱线出口欧盟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许多国际一线奢侈品牌都是无锡一棉的长期客户。“未来,无锡一棉将引进更多高端人才,加入到企业‘智能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全球化贸易’的队伍当中。”


周晔说,“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


目前,无锡一棉已获得江苏省的智能示范车间,同时获得了工信部的管理体系的评审,获得了纺织工业部的卓越能效奖,给企业持续绿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智能车间只是第一步。周晔透露,未来五年,无锡一棉将继续投入3~5亿元用于技术改造,继续深化“两化融合”和智能工厂建设,逐步建成一个生产设备互联互通、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物料传送自动化、产品信息可追溯、车间环境智能监控、资源消耗智能监控、设计开发与生产联动协同的智能化纺纱工厂。


在同一起跑线上,无锡一棉已然开始为企业赢得下一个五年积攒力量。



1  
阅读数量(21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