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门店同质化严重 谁还愿意逛商场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8日
  与其说百货企业是被电商逼到了绝境,不如说它是因为经营的盲目自己把自己推向了悬崖边。事实上,逛百货商场除了购物的需求,更是一种生活和社交的方式,短期内并不会消失。要知道,虽然去商场购物的人少了,但本来作为商场的“附属品”的餐饮、电影院、幼教等产业却丝毫不见衰退。而百货若不想“举手投降”,就必须做出改变。

  数据显示,日本、韩国人均购物中心面积约为1平方米,香港地区约为1.5平方米,但中国内地的一些二、三线城市人均购物中心的面积已经达到或超过了2平方米。而全球在建购物中心面积最大的前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3个。其中,上海、成都和深圳在建购物中心面积为330万平方米、320万平方米和260万平方米,分列全球前三位。可以预见,随着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些购物中心开业之后的前景并不乐观。

  在北京,如果你决定花上一天时间逛商场,从西单到王府井再到崇文门,或许会发现,变的只有门店,里面的商品、购物的体验,甚至价格都没有多大的区别。商圈集中、同质化,让每一家卖场都难以获得特定消费者的推崇。那个曾在21世纪开篇时的中国红极一时的商业地产经典模式,仍在被各级城市不知疲倦地复刻着。可是急急捞金的商人们可能忘了,消费者的口味变了,他们的主战场也在悄悄变化。

  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统计,2015年80家会员企业的销售总额增加了9.3%,但利润率却下降了19.53%,百货正在进入“微利”时代。与涨势迅猛的城市黄金地段的地价和租金相比,难怪有些商家已经入不敷出。

  目前国内的百货业态采用的联营模式的弊端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百货对国际一线品牌的依赖程度高,越是知名国际品牌,其供应线环节越多,中间交易成本就越高,而百货店作为销售终端,所获取的毛利就被进一步压缩。另一方面,受限于联营,百货店不能控制商品定价,面对虚高的商品价格,百货店无权干预,为吸引消费者只能以打折降价的方式变相实施低价策略,促使市场价格环境受到影响。

  首先,实体店应加快转型,从追求销售额转而追求利润,改变过去的粗放模式,集约经营,可以结合网上交易、微信等促进交易。网络化势头不可逆转,与其逆风挣扎,不如顺势而为,实体店完全可以利用科技提供便利化服务,将冲击变成融合。此外,作为能让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平台,应利用其自身优势,变“卖商品”为“卖体验”。不少国外百货商场就有自己的买手和设计师,能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别具个性的商品和服务。这是他们将消费者从网络拽回到落地渠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今,被网络电商生生创造出来的购物节“双十一”即将迎来“第八季”,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参与其中,刚刚进入十月,促销战已经打响,电商们各自通过自家平台和多种广告渠道推出“购物攻略”,想方设法“打开消费者的钱包”。与此同时,十里堡华堂这样昔日旗帜性的百货却传来闭店的消息,这不禁令人唏嘘。

1  
阅读数量(15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