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正文

洁丽雅在阿拉尔培养少数民族纺织工人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7日
 大力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2011年6月,洁丽雅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在阿拉尔市注册成立,所建洁丽雅品牌产业生产研发基地项目总投资27亿元,建设涵盖从棉纺、织造、染色、整理到毛巾成品的全产业链生产线,可带来8000-10000个就业岗位。

  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洁丽雅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结合当地实际,摸索创新,形成“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改善民生,推动民族融合”的整体工作思路,努力破解少数民族群众用工难、培养难、融合难、留人难、脱贫难等问题,营造各民族职工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为各民族相互融合和共同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10月底,记者对此进行深入采访。

  10月28日,在洁丽雅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的毛巾生产车间,阿丽耶姆·玉苏普正熟练地给毛巾缝边。进公司刚一年的她,平均一天能完成1500条毛巾的缝边任务,是车间的业务能手。

  在这里,像阿丽耶姆这样的少数民族员工比比皆是。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夏乃君介绍,公司超过60%的员工是少数民族员工。该公司是怎样探索出一条少数民族用工管理之路的呢?

  60%以上的岗位留给少数民族员工

  公司成立之初,劳动用工需求量大,洁丽雅集团董事局主席石昌佳明确提出:“决定新疆基地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大量招收并使用好少数民族员工,这是企业真正融入当地、实现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不过,起初进展并不顺利。据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刘长伟介绍,2011年底,公司计划招收首批50名少数民族员工,送到公司浙江总部去培训。“培训人员是车间业务骨干。等新疆的公司正式投产了,依靠他们对其他少数民族员工进行技术传帮带。”刘长伟说,不料,公司招来50名少数民族员工,最后去浙江培训的只有7名。有两个女孩子,公司给她们买好去浙江的火车票,可由于家里人反对,最终还是放弃了。

  还有两次,公司去周围村镇招工,登记100多人,来公司就业的只有1人。语言不通、不愿意走出家门,成为阻碍南疆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重要原因。

  招聘之难,并没有让公司管理层退缩。公司坚持将60%以上的岗位留给少数民族员工。刘长伟说:“那时候,整个公司上下都形成共识,无论少数民族用工多么难,也要把这条路闯出来。哪怕招100个人,最后只留下1个,也要好好培养。”

  随着公司一期项目的逐渐完工和投产,加上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在招收少数民族员工方面逐渐打开了局面。2014年底,公司与阿拉尔市联合招收100名少数民族员工,并将其送往阿克苏接受技能培训。

  “培训完进公司时,我们给这100名员工戴上大红花,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效果特别好。这100名员工,大部分留下来了。”刘长伟说。

  自编双语教材开展技能培训

  要用好少数民族员工,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纺纱专业培训。但大部分少数民族员工来自周围农牧场,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欠缺、劳动纪律薄弱、语言交流有障碍,将他们从农牧民培养成技能娴熟的现代化产业工人,谈何容易。

  “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为提高培训效率,公司花几个月时间,请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翻译,编制双语教材。”刘长伟指着办公桌上的几本培训教材说。

  《洁丽雅少数民族员工就业培训教材》《员工入职双语培训手册毛巾篇》《员工入职双语培训手册纺纱篇》《员工入职双语培训手册基础篇》……凡是入职的员工都学习过这几本企业自编双语教材,内容包括基本法律法规、基础日常用语、行业基本术语、企业规章制度等。其中,纺纱篇教材是公司总经理夏敬永主编的。“我花一个月时间,根据多年经验,将有关纺纱的专业术语、技术知识编写出来,浅显易懂。再请专门人员翻译成维吾尔语,在对少数民族员工开展技能培训时使用。”夏敬永说。

  后来,公司成立少数民族员工职业培训中心,这些自编双语教材累计印刷2万余册,超过2500名少数民族学员接受培训,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和纺织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刚来时,我根本不会说汉语,现在我和汉族同事交流基本没问题。”维吾尔族员工依斯拉木·艾麦尔说。

  为提升员工素质和技能水平,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利用浙江省援疆平台,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阿克苏地区高级技工学校、兵团第一师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洁丽雅少数民族纺织班和少数民族骨干员工技能培训班;与西安工程大学签订长期委培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协议;出资500万元设立“洁丽雅少数民族青年就业促进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员;建立一个能持续提供高素质、懂双语的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库,构建多层次的少数民族用工队伍。

  “南疆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很充足,只要克服用工难题,企业就有用不完的人,不会出现内地企业用工荒的问题。因此,少数民族用工这条路,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一定要走通。”夏敬永说。

  培养提拔少数民族业务骨干

  10月27日,在车间里,卡马里江·库尔班江正在对一名少数民族员工进行技术指导。作为公司首批赴浙江接受培训的少数民族员工之一,卡马里江经过两年的系统培训,不仅汉语水平大有提高,还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如今,他担任车间横缝班长,月收入四五千元,刚买了辆十几万元的轿车,下一步计划在阿拉尔买套房子。

  “我们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员工业务骨干,他们不仅技术过硬,还能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其他少数民族员工提升技术。”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纺纱分公司副经理屈玉彬告诉记者,公司每个车间都配有班长和教练。在各车间的业务骨干中,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一以上。这样一来,业务指导中的语言沟通难题迎刃而解。

  艾散江·阿不力米提去年大学毕业后到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工作,现在已经成为公司后纺车间主任助理,车间的成品打包组也由他负责。“公司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我要好好干,多学知识、学技术,让自己不断提升。”艾散江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充满信心。

  事实证明,公司成立之初招收、培养少数民族员工的思路是正确的。如今,这些少数民族业务骨干在传授技术、维护团结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带动了更多少数民族农牧民到公司工作。以卡马里江为例,他管理的车间员工里,少数民族占一半多。这几年,他积极推荐务农的姐姐、弟弟、堂叔等17名亲戚、朋友进入公司工作,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稳定了公司的员工队伍。

  “以前我们还对使用少数民族员工有顾虑。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员工同样能胜任各项工作。”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毛巾分公司常务副经理于兴明说。

  截至今年上半年,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已招收员工3036人,其中少数民族员工1891人,用工比例达到62.3%。

  “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创新管理思路,摸索出一条持续吸纳少数民族员工的用工之路,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鹂晖说。洁丽雅在阿拉尔培养少数民族纺织工人



1  
阅读数量(13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