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资大,金融支持“雷声大、雨点小”
内地企业在新疆投资建厂,一次性投资金额较大,且融资、贷款困难。在新疆投资纺纱厂,一方面比较缺人,所以大家要投资一些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光设备就要1500万到2000万左右,再加上厂房各种配套设施,投资是比较大的。而现在投资2万锭3万锭的,到新疆去意义也不大,所以一般投资至少要5~10万锭以上。一次性投这么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压力很大。尽管自治区各金融机构纷纷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在很多纺企看来,还是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这有个例子:新疆宇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从河南招商而来的一家纺织服装企业,尽管从2014年1月该公司已经成立,但至今仍然没有从新疆融到一笔资金,公司所需运转资金均是从位于河南的总公司获得。“就像一个陌生人,你对他什么都不了解,怎么敢借钱给他?总要有一个认识了解的过程。而对于一个你非常了解的邻居,则不必有这些顾虑。这并不是办事效率低,也不是歧视外地企业。”该公司负责人无奈地说。对此问题,新疆一大型金融机构有关部门负责人认为:新疆发展好的纺织服装企业多是从内地迁移而来,并且都是项目公司,除了项目之外,没有任何抵质押产品,放贷需要到内地总公司考察,这显然要放慢放贷速度。
另外,投入的精力较大。内地企业去新疆,需要和政府打交道,和银行以及各方面打交道,牵涉精力很大,建设周期非常长。从意向投资到建设工厂需要2到3年,这段时间可能就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2、劳动力招不进来、很难留住
新疆的人力资源匮乏,尤其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一是招不进来,第二是很难留住。这也是对每一个到新疆去的企业很大的考验。
纺织厂过去以后,需要一大批技术工人、技术管理人员,现在纺织企业,尤其是中小纺织企业,本身企业技术人员就少,再要派到新疆去,可能难度很大,这样从内地过去的成本很高。
另外,据企业反映,在疆纺企员工流动率普遍偏高,其中,流动率最低的企业也超过了20%,有些企业甚至超过了30%。随着新疆基础建设的发展,大批适龄从业人员均选择石油、煤炭、交通等产业工作,纺织企业招工非常困难。
3、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发展失衡
新疆纺织发展虽具有多元优势,但产业链不完整,上下游发展失衡,尤其下游纺造业明显不足。有企业调研显示,目前新疆织造规模不足5000台,新上纺织项目均为纺纱,这给纺企在新疆设厂发展带来难度。
现有政策导向偏向初级加工,如纱布出疆运输补贴一致,后道产品无出疆运输补贴等,后道精加工受阻已成为制约纺织产业发展的瓶颈。新疆地区地处边疆,机械制造、纺纱上下游的配套应该是比较差的。所以企业在购买专配件,包括技术服务、售后服务的支持力度可能难度很大。
尽管国家对出疆纺织品有运费补贴,但是新疆纺织企业的物流成本还是要高于内地。一家棉纱全部自用的企业称,从阿克苏地区的纺纱厂运一吨纱至集团总部位于浙江的下游产业加工,运费超过1000元,尽管政府有每吨500元的出疆补贴,企业还需要每吨支付500元左右。
4、棉花质量也有大漏洞
人工采棉花成本较高,机采棉“三丝”问题多。“三丝”问题是目前新疆棉花生产的最大问题。
根据中国纤维检验局数据,截至2015年11月30日,全国累计检验量264万吨,其中新疆253.5万吨,占比全国检验量96%;内地各省合计10.5万吨。检验结果显示,长度指标在28mm及以上(纱支在32支及以上使用)的占比70%,明显低于往年20个百分点左右。虽然新疆产棉量大,但截至目前国储棉库存仍有1100余万吨,且储备棉质量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较难满足中高支纱用棉需求。棉花品质不提高,尤其是异纤,国内纺企如何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去国际市场竞争?
5、优惠政策是否长远,这是个问题
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不确定。内地人到新疆投资建厂从意向投资到生产达效一般需要2-3年时间,周期比较长。但是,新疆优惠政策在5年之后是否继续施行,这个大家心里没底。
与我国大部分“走出去”的棉纺织企业一样,内地企业大规模投资新疆,都是受到政策以及劳动力的吸引,企业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
有专业人士提出,一个产业的发展,控制数量会有一定的供应链优势,多了反而没有优势。一家经营正常的企业,就算不能生存百年,30年应该是没问题的,靠一时的优惠政策不是长久之策。苏州一家企业老板也表示,在新疆办厂,投资不是问题,问题是投资后的稳定生产需要很仔细考量。希望去投资的人好好考察一下,毕竟开工厂不能仅仅靠钱。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