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茧丝绸产业发展状况回顾
“十一五”期间,茧丝绸产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下,在主产区县政府和茧丝绸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在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带动下,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强化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加快产业化进程,保持了全行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茧丝绸产业稳步发展
“十一五”期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国茧丝绸市场波动较大,但我市茧丝绸产业由于主产区县政府的积极努力,出台稳定蚕桑生产的政策,加上企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农业部桑蚕原种繁育基地、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茧丝绸优化工程等项目,有效抵御和化解了金融危机对我市茧丝绸产业的影响,基本实现了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茧丝绸各项主要指标依然位居全省前列:“十一五”末我市桑园面积12万亩,比“十五”末增1.7%,位居全省第二位;鲜茧产量5316吨,比“十五”末下降15.3%,位居全省第二位;蚕农总收入1.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7.3%;丝绸产业总产值8.8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5倍;白厂丝产量1006.4吨,比“十五”末增长7.23%;捻线丝产量326.5吨,比“十五”末增长55.5%,位居全省第一;丝绸产量744万米,比“十五”末增长99.3%;绢纺产量494吨,比“十五”末增长1.87倍。
(二)企业实力逐步壮大
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下,茧丝绸龙头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2005年,全市茧丝绸产业中仅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黄山华盛集团和4家市级龙头企业,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丝绸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5家,产值8.88亿元,省级和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和8家。歙县天宁丝绸有限公司跻身省级龙头企业。2010年2家省级龙头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1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6%。黄山信达丝线有限公司在开展自营出口的同时,积极与江苏鑫缘集团丝绸公司合作,根据鑫缘集团丝绸公司的规格要求,为其贴牌加工出口捻线丝,经济效益得到很大提高。龙头企业在蚕桑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各展风采,为推动我市茧丝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市9家茧丝绸企业列入商务部茧丝绸监测企业。
(三)适用技术推广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以方格簇推广为代表的适用技术,在我市蚕茧生产中作用突显。全市方格簇茧的比重从2005年的50%上升到2010年的70%,鲜茧质量大幅提高,生丝品位由3A级提高到4A级以上。“十一五”末,优质丰产抗病桑、蚕品种的推广应用面扩大,农桑系列、育711等推广面达到70%,菁松×皓月、苏菊×明虎、薪杭×白云等的推广面达90%。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推广,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生产每公斤茧所需的劳动时间由5小时缩短到4小时。蚕业技术的进步为提高行业效益及增强我市茧丝绸产业市场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企业技改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市缫丝企业全部淘汰了立缫生产线,自动缫丝机的比重由2005年的45%提高到目前的100%,自动缫丝机的推广应用使生丝平均品位提高1.5个等级,高品位生丝的产量占比提高。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先进机械设备规模不断扩大。
丝绸企业不断开发以真丝为主体的交织、混纺面料、超薄、阔幅面料等丝绸新产品,丰富花色品种,完善产品系列,提高产品档次。蚕丝被、真丝套件等家纺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市白厂丝和坯绸占比高,以及为浙江等发达地区提供出口原料的局面,而且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有效增强了企业盈利能力。丝绸企业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黟县丝业公司实施了污水处理项目,采用国内领先的缫丝生产废水深度净化循环技术,使废水循环使用率超过90%,基本实现污水零排放,提高了水、热等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可节省煤炭资源20%;金港丝针织制品有限公司进行了剑杆织机的改造;天宁丝绸有限公司2011年进行了真丝技改,新上GD618织机40台、W328真丝倍捻8台、高速并丝机1台;华辰纺织公司2011年进行了交织绸技改,新上54台复合丝倍捻机、48台喷气织机、3台高速裸筒机、2台高速整径机,新增800千伏安变压器。
(五)蚕桑合作组织快速起步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我市各区县政府相继出台了鼓励蚕农、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十一五”末全市蚕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到33家,黟县碧东漳溪蚕桑专业合作社被省农委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2008年-2010年有15家蚕桑专业合作社获得省商务厅项目资金扶持。蚕桑专业合作社在增加蚕农收入,提高蚕茧质量,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有序推进
我市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上起步较早,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发了蚕丝被产品,目前蚕丝被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家,黄山市黟县环丝棉被有限公司“宏村”牌蚕丝被2008年获得黄山市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黟县兴源丝绸有限公司桑叶茶开发成功;2010年黟县宏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歙县千惠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和衡发食用菌生产专业合作社桑枝条粉碎加工食用菌获得成功,主要产品有黑木耳、香菇、姬菇、平菇、鸡腿菇和蘑菇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而且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七)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
我市扎实开展丝绸织品市场网络营销建设,黄山黟县丝业公司2010年在黟县开设了丝绸专卖店,主要销售本企业生产的“银丝”牌蚕丝被和蚕丝绒毯;黄山新丝路纺织有限公司以市场为依托,开发丝绸系列产品,针对黄山旅游外地游客众多的现状,开发生产丝绸旅游纪念品和丝绸工艺品;安徽歙县天宁茧丝绸(集团)公司2010年4月在杭州市针织城开设了丝织产品经营部,销售本公司的丝绸产品;歙县蓝天方园丝绸有限公司2009年在歙县古城徽园旅游景区内开设了丝绸产品专卖店;黄山市丰迎丝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梦徽”牌蚕丝被,通过订单加工,向广州、合肥、铜陵等地的超市直接供货。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