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丝绸专区 >正文

重庆市茧丝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9日

渝外经贸发[2011]256号文发布

茧丝绸产业是重庆的传统及特色产业,重庆是全国十大茧丝绸产区之一。茧丝绸产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产业链条长、带动性好,在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建设、城镇人口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民生作用。全市15个区县已规划将茧丝绸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重庆市纺织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把丝绸工业作为发展重点。为推动未来五年重庆茧丝绸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

(一)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十一五”期间,重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历史机遇,争取到11个国家“东桑西移”基地县建设工程项目,配套实施了重庆市“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高效生态蚕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以及蚕种良种补贴、桑蚕保险等项目,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农业产业化等政策,多渠道争取项目、筹集资金,促进蚕桑发展。“十一五”末,全市建成国家级优质蚕茧原料基地县11个、万担镇3个、千担村79个、百担社557个、十担户1478个,覆盖全市26个区县,实现年产鲜茧近2万吨,蚕茧单产34公斤/张,蚕农蚕桑收入5.3亿元。形成了涪陵、黔江、云阳、铜梁、合川等一批骨干蚕桑生产基地县,实现了“巩固渝西,提升两翼”的蚕业布局调整目标,稳定和巩固了重庆蚕业基础。

重庆丝绸工业通过技术进步,装备更新,缫丝企业的设备自动化水平由“十五”时期的54.6%提升到71%,白厂丝和双宫丝的商检平均质量达到3A60、双特40,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升;通过技术创新,取得“保胶软化”技术专利,“高温低浴比绢纺精练新工艺”等成果,有效的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改良了产品性能,使丝绸产品的使用及生物保健功能提升;通过新产品研发,推出了高环保高抗静电“HASEP桑蚕丝绵条”、可水洗丝棉被、高强力航空用绸、桑蚕护肤面膜等一批有重庆特色的丝绸产品,提高了重庆丝绸的科技含量和影响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围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变茧丝绸产业增长方式,全行业上下齐心协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取得突出成效。

丝绸工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辐射效应。重庆祥飞、金凤、宏美达、丝绸集团等企业,采取租赁、收购、兼并、联营合作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壮大企业实力,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四家公司的产值占行业的40%以上,出口占行业的80%以上,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的积聚效应,使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小而分散的状况得到改观。

品牌建设提升重庆丝绸的市场影响力。通过打造“桑椹”牌蚕品种、“乌江”牌蚕茧、“凤宇”牌双宫丝,“WINTUS”、“龙羽”、“祥飞”牌真丝绸,“万兴”、“彩蝶”牌桑蚕丝绵条等,重庆丝绸出口欧洲、日本、韩国等高端市场的数量逐渐增加,重庆丝绸品牌也逐渐被客商认同。

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高,产业升级。大力推广和普及养蚕实用技术,创造了重庆户均养蚕量和单产的历史最好水平,稳定了蚕业基础;缫丝自动化水平提高,使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丝质量上了新台阶,让重庆丝绸原料型特征明显的弱势,转化成为具有较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保胶软化技术”及“高温低浴比”绢纺精练新工艺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建成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园25个,初步形成桑园间作、桑园养禽、桑枝开发等6种综合利用模式,亩桑效益在单一养蚕收入的基础上增长1倍,实现产值2亿元。全市9家丝绸加工企业完成对锅炉、供热系统、缫丝污水处理的技术改造,实现80%的废水与50%的热能回收使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三)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

“十一五”期间,重庆茧丝绸产业发展得各项政策支持100余项、政府投入近2亿元,出口退税1.6亿元,较“十五”时期增长近两倍。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准入门槛降低,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得到改善;政府在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措施,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的效率提高。

(四)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不容忽视

蚕业基础薄弱。蚕桑生产分布广,零星分散,户均养蚕规模小,蚕业集中度低,科学化养蚕水平不高,品种更新换代慢,桑蚕品种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动力投入减少等,制约重庆蚕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重庆丝绸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弱,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的投入严重不足,竞争软实力与沿海地区及行业先进比差距较大。

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市外经贸委是全市茧丝绸行业主管部门,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管理体制。区县行政管理存在多头情况,蚕桑由农业、林业等部门主管,丝绸生产管理职能在工业主管部门,丝绸出口则由外经贸部门负责。两级政府茧丝绸行业行政管理不对口,削弱了管理效能,蚕桑生产基本没有纳入农业统筹发展,丝绸工业得到工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蚕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衣着材料向天然纤维回归是必然趋势。目前,天然纤维占纺织纤维总量的40%左右,主要以棉花、羊毛为主。棉花、羊毛在世界范围内受沙漠化加剧、耕地面积减少及粮食安全问题等因素制约,增长已受限制。近年来,具有天然纤维性质的新型纤维不断问世,极大地丰富了天然纤维的种类,但由于新型纤维成本一般较高,发展速度将受到制约。而桑树可以不占用良田,有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发展蚕丝满足纤维增长需求即成为一种优先选择。丝绸具有满足人体肌肤生理需求而其他纺织纤维所不及的优良性能,被誉为“纤维皇后”,占纺织纤维总产量的0.172%

国际国内丝绸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未来五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国际丝绸消费呈上升趋势,丝绸消费将保持年递增5%左右的水平。中国经济将保持平均8%的增长水平,为丝绸内销的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计“十二五”末,中国人均丝绸消费量将接近50克,年消费丝绸产品7万吨左右,年均增长速度为15%左右。

[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54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丝绸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