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蚕农组织化程度较低。蚕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史短,合作社和社员数量较少,蚕农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
5、鲜茧收烘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一是无证茧贩扰乱市场及收购毛脚茧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治;二是收烘设备落后,使茧质在在收烘环节受到影响。
6、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丝绸品牌。品牌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市茧丝绸产品在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高档丝绸标志等方面处于空白状态,省级的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市级名牌产品较少。
三、“十二五”茧丝绸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调结构、创品牌、促升级为主线,以生产优质蚕种、改善蚕桑生产条件、提升丝绸工业水平、构建市场营销网络为主要内容,以政策引导、平台搭建为手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把我市打造成全省重要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优质丝绸加工基地和优质丝绸制品生产基地。
(二)发展目标
1、茧丝绸生产:到2015年,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15万亩,其中高产优质桑园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蚕种产量15万盒,蚕茧产量1.5万吨,白厂丝产量2300吨,丝织品1500万米。
2、茧丝绸质量:到2015年,鲜茧出丝率14%以上,厂丝平均等级4A+50以上,丝织品(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80%以上。
3、蚕桑生产技术推广:到2015年,优良蚕品种推广率100%,优良桑品种推广率90%,方格簇推广率90%以上,小蚕共育推广率50%以上,省力化养蚕推广率80%以上。
4、市场开拓:真丝绸产品出口600万美元,实现我市自营出口零的突破。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全市茧丝绸综合系列产值达15亿元,其中:一产2亿元、二产13亿元。行业实现利税1.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8000个,带动农户5.5万户,来自主导产业的农户户均收入达4000元。
四、“十二五”茧丝绸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提升蚕桑基地生产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大力推进蚕桑基地产业链、组织链、科技链和信息链建设,全面提升蚕桑基地生产水平,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以黟县盆地、休歙盆地、徽杭高速公路沿线谷地、黄山区“三丰”等地河谷平原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高效蚕桑基地,建设2个省级优质蚕种生产基地,进行2000亩蚕桑示范园建设、5万亩低产桑园改造和6万亩优质丰产桑园建设,百吨产茧乡镇由现在的21个增加到50个。
鼓励通过土地流转、企业投资、养蚕大户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蚕桑生产集中度,促进基地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形成优势产业群带。以桑园面积较大、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种养水平与比较效益较高的蚕桑生产主产区为重点,积极推进蚕桑标准园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园示范效应,不断扩大高产优质桑园面积,进一步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二)推进蚕桑科技创新,推广蚕桑生产新技术
积极推进蚕桑科技创新工作,强化桑蚕良种筛选和推广,加快桑蚕品种更新换代,强化主要病虫害防控,提升蚕桑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现代化蚕种催青室和小蚕共育室建设,推进鲜茧烘干自动化,促进传统蚕业向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作用,积极探索技术推广服务新机制,鼓励和支持蚕桑教学科研单位、茧丝绸加工企业、蚕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加快科技推广步伐,完善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快速通道。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广泛宣传科学种桑养蚕知识,指导鼓励蚕桑科技示范户应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升蚕桑科技应用水平。
(三)加强蚕桑专业合作社建设,构建蚕桑产业发展机制
积极引导、支持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技术能人、经纪人牵头创办蚕桑专业合作社,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增强共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努力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蚕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使其成为带动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蚕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和蚕桑专业村(乡、镇)的示范作用,推行“龙头企业+蚕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订单蚕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和建立风险基金、吸收农户参股、实行二次返利等形式,实现蚕桑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加快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蚕桑产业发展机制,“十二五”期间建设10个蚕桑合作组织,培养100个养蚕大户。
(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竞争实力
培育茧丝绸龙头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增强行业发展实力,以华盛丝绸集团、天宁丝绸集团、信达丝线等企业为重点,培育年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4-5家,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详见附件),构建带动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力量。大力支持企业向原料基地和精深加工两头延伸,走农工贸一体化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链。鼓励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通过资产兼并、优化组合等形式,形成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企业集团。支持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专、深、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茧丝绸行业发展的新兴增长点。鼓励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积极向相近行业渗透,拓宽生产经营范围,主动规避市场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再培育2家茧丝绸企业进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黟县丝业、黟县信达、金港针织等一批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茧丝绸企业,做强7个缫丝重点企业,培育2个自动缫生产规模8000绪,5个自动缫生产规模4000绪的骨干企业,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以省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依托的龙头企业群。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