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对财政贡献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黟县丝绸企业纳税1920万元、歙县丝绸企业纳税2141.3万元,两个主产区县茧丝绸企业共纳税4061.3万元,对财政的贡献稳步提高。
(九)项目资金争取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计争取到项目资金1720万元。其中:省茧丝绸结构调整资金260万,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资金680万,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项目资金180万元,农业部桑蚕原种繁育基地项目资金600万元。这些项目工程的实施对我市茧丝绸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十二五”茧丝绸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随着国际经济的逐步复苏,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将为茧丝绸行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但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蚕桑比较效益的下降,也将对茧丝绸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一)有利条件
1、茧丝绸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是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深入推进,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拥有“人的第二肌肤”美誉的丝绸类高档纤维制品将越来越受到青睐;高新技术在丝绸行业的广泛运用,将在服装用绸、装饰用绸等方面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丝绸消费与丝绸文化、旅游文化的紧密结合,将进一步挖掘丝绸产品的消费潜力;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全球纺织业景气度回升,国际丝绸市场也将逐步回暖。二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茧丝绸是生态绿色环保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三是行业竞争力明显提升。随着“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蚕桑生产已由以往分散种养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蚕桑基地建设水平显著提升,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普遍开展,丝绸工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产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2、茧丝绸行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提高蚕桑生产水平。新的蚕桑新品种使用,先进适用新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二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采用大卷装、大容量、无接头的捻线丝生产技术和缫丝生产机电一体化,提高生产效率;推广采用剑杆织机等无梭织机,应用电子提花设备、多臂机等生产高档丝绸面料,充分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开发蚕丝被、丝绸服装等适销对路产品,丰富丝绸产品品种。
3、我市具有发展茧丝绸的明显优势。一是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黄山市具有种桑养蚕的良好自然气候条件和较多适宜种桑养蚕的土地资源,已形成较为稳定的蚕桑生产基地。二是拥有承接产业转移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东桑西移”等项目工程,使我市茧丝绸产业得到明显提升。三是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不利因素
1、蚕桑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养蚕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生产方式大多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上,生产效率低,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2、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发展的基础薄弱。蚕桑技术人员大幅减少,蚕桑技术推广后劲不足,推广手段落后,影响新技术推广、蚕茧质量的提高和蚕桑生产的稳定,制约着蚕农对蚕桑设施的投入。
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较弱。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蚕桑基地,企业和蚕农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机制还没有建立,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依然有限,茧丝绸产业发展新型模式尚未形成。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