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丝绸专区 >正文

重庆市茧丝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9日

产业转移给重庆茧丝绸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国家2006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以来,西部地区已成为全国蚕业和丝绸初级产品的主产区,东部和沿海地区保持着丝绸深加工和出口优势。随着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转型,继“东桑西移”后,“东丝西移”、“东绸西移”的步伐加快,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发展的选择。中央的“3.14”总体部署给重庆发展带来新的历史使命和机遇,也给茧丝绸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重庆既是大工业直辖市,也是大农业直辖市,基础和条件决定重庆可以成为丝绸生产大都市,也可以成为丝绸消费大都市。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级、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将在金融、生产、流通、消费、交通、能源、通讯、物流等诸多方面,将增强对西部地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同时也将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实力。

(二)面临的挑站

从全球范围看,面临贸易壁垒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牢牢把握世界纺织丝绸高端市场控制权,形成对中国丝绸的贸易壁垒。印度、巴西、越南等国家大力发展蚕业,形成风格迥异的特色丝绸产品,展开与我国的竞争,并不断发起对中国丝绸的贸易壁垒战,对中国丝绸形成挑战。

从行业层面看,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成本上升周期,丝绸行业的盈利空间还将收窄;人民币升值对丝绸出口带来的压力将有增无减;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配置难以得到改观;蚕茧在农产品中的比较优势将继续呈下降趋势等,对产业发展构成不利影响。

从自身角度看,面临竞争实力的挑战。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重庆丝绸存在较大差距,不在同一竞争级别。在西部地区,目前重庆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规模效益,也还缺乏新的增长点和后劲。

总体而言,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形势面前,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装备、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改革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完善重庆丝绸产业链,培育知名品牌;坚持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行业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抓住全国茧丝绸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机遇,把重庆丝绸建设成为西部有特色的产业。

(二)基本思路

依托重庆茧丝绸产业现有基础和资源条件,重点发展自己的优势和强项,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完成产业的升级转型。

引进和利用先进的丝绸科技成果,招商引资国内外知名丝绸品牌和企业落户重庆,带动重庆茧丝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结合城乡统筹发展、一圈两翼经济规划、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等新重庆建设,把茧丝绸产业发展作为一项优势民生工程来建设。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目标

重点发展优质蚕茧和优质丝绸初级产品,包括白厂丝、双宫丝、绢丝、桑绵条(球)、坯绸、蚕丝被等,在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企业的前提下,发展丝绸深加工(印染、服装及制成品),优化茧丝绸产业链。2015年,实现产茧60万担(3万吨),年均增长11%;单产35公斤/张,年均增长1.2%;蚕农收入15亿元,年均增长23%;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年均增长19%;出口1亿美元,年均增长18%;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

核心竞争力增强目标:实施科技兴业,进一步提升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实现干茧质量上升2-3个级别,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技术创新成果及新产品对产业的贡献率达到35—40%,培育3-5个重庆丝绸的知名品牌,建立1-2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蚕业基地,完善以蚕茧生产为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并举的新型蚕业发展模式;蚕茧与蚕桑综合开发利用总值比例达到1:1;整合资源,培育壮大3—5个龙头企业或集团;按照“稳丝扩绸发展绢纺”的产品结构调整方针,实现丝、绢、绸、制成品工业值比重分别为40∶25∶20∶15的目标;工业节能及循环经济实现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蚕业布局,巩固产业基础

进一步推进蚕业向适宜地区转移。按照“一圈两翼”三大区域划分,建设以综合利用与观光为特色的“一圈”蚕业带,建设以优质高产为特色的渝东南及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特色的渝东北“两翼”蚕业带,实施优化一圈、发展两翼的蚕业发展战略,形成“一圈两翼”三大蚕业带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开创重庆蚕业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建设以涪陵、黔江、云阳、铜梁、丰都、合川、巫溪、江津、垫江、武隆、万州11个区县及100个重点乡镇为骨干的蚕业基地,使骨干基地的产茧量达到全市总量的60-70%,巩固和稳定重庆的蚕业基础。

继续推进和深化国家“东桑西移”基地县工程、“优质茧十百千万工程”、高效生态蚕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选育一批适合重庆推广的桑、蚕新品种,建立和完善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和蚕种安全防范体系;确保2015年全市投产桑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发种量达到90万张;实现亩桑产叶量2000公斤,产茧120公斤,收入4000元,蚕茧质量解舒率达到60%,上茧率达到90%,粒茧丝长达到1000米。

(二)创新蚕业发展模式,加快工业技术改造

创新蚕业发展模式,提高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养蚕技术服务保障能力。试点公司+农户、公司+蚕桑专业合作社,鲜干茧统一经营,公司与合作社、蚕农实行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化模式;试点培育和扩大年养蚕规模10张的基本户的有效途径;试点蚕桑专业合作社自行烘炕鲜茧、销售干茧的蚕业生产模式;试点建设公益性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蚕业技术服务体系等。探索和总结具有重庆特色的蚕业发展有效途径。

加快丝绸工业企业的技术更新和装备改造步伐。在缫丝企业全面推广FY2008型自动缫丝机和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在织绸企业采用新型无梭织机,电子化控制新型织机,大卷装准备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先进装备;在绢纺企业淘汰90年代以前设备,采用2000年后新型的计算机控制绢纺专业设备。实现“十二五”末重庆丝绸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实现稳定16万绪缫丝规模,扩大1000台织绸规模,扩大一倍绢纺生产能力的结构调整目标,加快产业升级转型。

<<上一页[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54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丝绸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