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果与讨论
2.1不同碱剂对色光的影响
由表1确定的四种工艺对不同染料染色的色光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与常规工艺比较,单独使用代用碱固色的改进工艺II、III△L值多为负值,色样均
较常规工艺深5%左右,其中翠蓝色及黑色深10%左右,染色较好。但采用代用碱与烧碱复配的改进工艺I△L值偏高,说明代用碱汽固液中加入烧碱会影响固色,色光较浅(嫩黄染料除外)。由此确定不加烧碱的改进工艺II为优选工艺。
2.2代用碱用量对K/S值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优化改进工艺II的代用碱剂使用量,对该参数进行优化,以研究不同染料在不加烧碱的条件下,采用不同代用碱剂用量情况下产品的K/S,见表3。
由表3可知,随着代用碱剂用量的增加,各染料使用代用碱和常规纯碱固色产品的K/S值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在大生产中不会因代用碱使用量减少而影响K/S,而且与常规工艺纯碱固色之间的差距不大。因此,为节约碱剂用量,确定的最佳代用碱剂用量为改进工艺II用量(3g/L)。
2.3汽蒸时间对色光的影响
为进一步对工艺II的汽蒸时间参数进行优化,研究了不同汽蒸时间对产品色光的影响。设定常规工艺汽蒸时间为90s,从图1可见,使用代用碱后,汽蒸时间为45~60s时,△/L值为正值,得色较浅,而在70~120s这个范围的△/L值基本接近,△/L较低,染色较好。因此汽蒸时间参数可选空间大,这样有利于大车生产的工艺控制。
2.4染色牢度指标
在选用改进工艺II条件下的各类染料的牢度指标见表4(代用碱用量:3g/L,染料质量浓度:黑60g/L,其它染料10g/L)。试验结果表明,代用固色碱剂的各项牢度指标均在3级以上,日晒牢度都很高,均满足商品要求,可以在大车生产中代替纯碱。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