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退给棉过程如图4-4-6所示,图中的符号意义和图4-4-5相同。在后退给棉过程中,须丛的涌皱不受顶梳插入的影响,而是受钳板闭合的影响。
对于前进给棉而言,进入落棉的最大纤维长度为L1, 而进入棉网的最短纤维长度分别为L2,则长度介于L1和L2之间的纤维既可进入落棉又可进入棉网,为计算方便,选用它们的中间值L3为分界纤维长度,则:
4-4-5则可求得精梳机的理论落棉率Y为:
4-4-6g-各组纤维的重量百分率(%)。
利用前进给棉中的分析方法,求得后退给棉时的分界纤维长度L3ˊ和理论落棉率Yˊ分别为:
4-4-7根据分界纤维长度的表达式,现将影响精梳落棉率的因素分析如下:
(1)分离隔距B大时,无论是前进给棉或是后退给棉,
(2)在前进给棉中,喂棉系数K大时,分界纤维长度L3小,落棉率低;在后退给棉中,喂棉系数Kˊ大时,分界纤维长度L3ˊ,落棉率大。
(3)喂棉长度A对精梳落棉的影响比较复杂。在前进给棉中,当K>0.5时,加大A,则落棉率小;当K<0.5时,加大A,则落棉率大。在后退给棉中,当Kˊ>0.5时,加大A,则落棉率大;当Kˊ<0.5时,加大A,则落棉率小。
3、重复梳理次数
锡林对须丛的梳理程度可用须丛所受到的重复梳理次数表示。由于梳理时钳口外棉丛的梳理长度大于喂棉罗拉的每次喂棉长度,因此须丛要经过锡林的重复梳理后才被分离。自须丛受到锡林梳理开始到被完全分离时为止,所受到锡林梳理的次数称为重复梳理次数。重复梳理次数大时梳理效果好。
从给棉过程分析可知,锡林梳理时钳口外的须丛长度为L1 或L1ˊ。而钳口咬合线外未被锡林梳理的死隙处的纤维未受到梳理,如图4-4-8所示。
图4-4-8须丛受梳情况
设钳口咬合线外未被锡林梳理的死隙长度为a,则前进给棉与后退给棉钳口外须丛实际受到梳理长度分别为(L1-a)、(L1ˊ-a)。由此得到前进给棉与后退给棉时重复梳理次数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