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精梳 >

喂棉过程分析(二)

来源:中国纺机网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3日
1.后退给棉过程分析

后退给棉过程如图4-4-6所示,图中的符号意义和图4-4-5相同。在后退给棉过程中,须丛的涌皱不受顶梳插入的影响,而是受钳板闭合的影响。


表4-4-6 后退给棉过程分析
(1)分离结束时,钳板钳口外须丛长度为B,无涌皱现象。
(2)钳板后退到钳口闭合时的喂给长度为Xˊ=KˊA,故钳口外的须丛长度为:B+KˊA。
(3)钳板继续后退,锡林对钳口外的须丛进行梳理,未被钳口握持的纤维有可能进入落棉,故未进入落棉的最大纤维长度为:L1ˊ=B+KˊA。钳板闭合后继续喂给的须丛长度为:A-Xˊ=(1-Kˊ)A。
(4)钳板向前摆动,钳口逐渐开启,钳口后面的须丛因弹性伸直,故钳口外的须丛长度为:L1ˊ+(1-Kˊ)A=B+A。
(5)由于每次分离的须丛长度为A故进入棉网的最短纤维长度为:L2ˊ= L1ˊ-A=B+KˊA-A=B-(1-Kˊ)A。
分离结束时,回复到过程(1),进入下一循环。
2、理论落棉率

对于前进给棉而言,进入落棉的最大纤维长度为L1, 而进入棉网的最短纤维长度分别为L2,则长度介于L1和L2之间的纤维既可进入落棉又可进入棉网,为计算方便,选用它们的中间值L3为分界纤维长度,则:

4-4-5
在给棉罗拉喂入的棉丛中,凡长度等于或短于L3的纤维进入落棉,长度长于L3的纤维进入棉网。如果已知小卷内纤维的长度分布(如图4-4-7),

则可求得精梳机的理论落棉率Y为:

4-4-6
式中:L-纤维长度(mm),

g-各组纤维的重量百分率(%)。


图4-4-7 小卷中纤维长度分布图

利用前进给棉中的分析方法,求得后退给棉时的分界纤维长度L3ˊ和理论落棉率Yˊ分别为:

4-4-7
4-4-8

根据分界纤维长度的表达式,现将影响精梳落棉率的因素分析如下:

(1)分离隔距B大时,无论是前进给棉或是后退给棉,

分界纤维长度长,落棉多。

(2)在前进给棉中,喂棉系数K大时,分界纤维长度L3小,落棉率低;在后退给棉中,喂棉系数Kˊ大时,分界纤维长度L3ˊ,落棉率大。

(3)喂棉长度A对精梳落棉的影响比较复杂。在前进给棉中,当K>0.5时,加大A,则落棉率小;当K<0.5时,加大A,则落棉率大。在后退给棉中,当Kˊ>0.5时,加大A,则落棉率大;当Kˊ<0.5时,加大A,则落棉率小。

在SXF1269A型精梳机上,当采用前进给棉时,经计算可知K值大于0.5;当采用后退给绵时,因给棉动作在钳口闭合时已经完成,故Kˊ近似为1。

3、重复梳理次数

锡林对须丛的梳理程度可用须丛所受到的重复梳理次数表示。由于梳理时钳口外棉丛的梳理长度大于喂棉罗拉的每次喂棉长度,因此须丛要经过锡林的重复梳理后才被分离。自须丛受到锡林梳理开始到被完全分离时为止,所受到锡林梳理的次数称为重复梳理次数。重复梳理次数大时梳理效果好。

从给棉过程分析可知,锡林梳理时钳口外的须丛长度为L1 或L1ˊ。而钳口咬合线外未被锡林梳理的死隙处的纤维未受到梳理,如图4-4-8所示。


图4-4-8须丛受梳情况

设钳口咬合线外未被锡林梳理的死隙长度为a,则前进给棉与后退给棉钳口外须丛实际受到梳理长度分别为(L1-a)、(L1ˊ-a)。由此得到前进给棉与后退给棉时重复梳理次数分别为:



式中:n-为前进给棉时,
nˊ-为后退给棉时重复梳理次数。
由式(4-4-9)及式(4-4-10)可知影响重复梳理次数的因素如下:
(1)无论是前进给棉还是后退给棉,分离隔距B大时,重复梳理次数增大;死隙长度a小时,重复梳理次数增大;喂棉长度小时,重复梳理次数增大。
(2)在前进给棉时,喂棉系数大,则重复梳理次数小;在后退给棉时,喂棉系数大,则重复梳理次数大。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