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图6可知,O3/UV氧化废水45min后,COD由反应前的150~160mg/L下降到50~58mg/L(COD去除率64%~67%)。由于温度在提高污染物降解速度常数的同时,可降低臭氧的溶解度和体积传质因数kLa,导致温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不明显。O3/UV体系由于其矿化能力强,45min后,处理出水的COD、色度指标可达到GB4287—19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排放要求(见图7)。
由图7可知,O3/UV处理45min后,可将物化处理出水的BOD/COD由0.03提高到0.18,有利于达标出水仍能较好地为环境中的微生物降解。反应开始时,由于较大量的O3用于饱和液相,γ值为3.0(较大),45min后γ值为2.7 2.3、O3、O3/UV前置及后置工艺的比较(见表3)
(1)O3/UV 生化 物化法的出水COD为142mg/L,远大于生化 物化 O3/UV法的58mg/L,表明生化 物化前置处理出水的COD、色度指标可达到GB4287—19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排放要求;而生化 物化后置的COD指标不能达到该排放要求。
(2)O3/UV后置工艺的O3消耗量0.48kgO3/m3,远大于前置工艺的0.29kgO3/m3。
3、结论
3.1、生化 物化前置处理出水的COD和色度可达到GB4287—19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排放要求,而生化 物化后置处理出水的COD不能达到该排放要求;
3.2、生化 物化前置不仅可以提高出水水质,还可降低臭氧消耗量。
3.3、因气相臭氧受紫外光照射后会分解,故在工艺设计时,应将臭氧溶解过程与其光反应过程分开,以避免气相臭氧的消耗。
<<上一页[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