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加量是评价絮凝剂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达到相同处理效果的前题下,尽量降低投加量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结果表明,脱色率达90%以上时,加入P(PAM)=1~2ms/L即可将PAC的用量从150 mg/L减少至100 mg/L。而p(PAM) =1~2 mg/L复合以P(PAC):150 mg/L可达到接近100% 的脱色效果。同时发现,加入p(PAM)=1 ms/L与P(PAM)=2 ms/L的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并且脱色效果相当。这是因为过多的PAM会导致大分子的桥联卷扫作用相互影响。发生抑制,无法完全发挥架桥作用。
2.3 阳离子型PAM 的离子度对复合絮凝剂絮凝性能的影响
在不同的PAC质量浓度条件下,将不同离子度的PAM与PAC复合后进行脱色实验。PAM的阳离子度对脱色率的影响见图3。
比较图3A和图3B可以看出,当P(PAM)=1 mg/L,P(PAC)<150 mg/L时,随着阳离子度的增加脱色率逐渐下降,P(PAC)>150 mg/L时则在50% 阳离子度时出现峰值;当p(PAM)=2 mg/L,P(PAC)=50 mg/L时,随着阳离子度的增加脱色率逐渐下降,P(PAC)>50 mg/L时则同样在50% 阳离子度时出现峰值。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加人PAC后废水中的胶体由于电中和的作用而脱稳形成细小的矾花,再加入阳离子型PAM可以进一步中和胶体表面的负电荷,并且发挥吸附架桥作用,使得矾花体积增大易于快速下沉,达到良好的脱色效果。但是过多的阳离子会导致在中和了胶体中的负电荷后仍有多余的正电荷,部分胶体颗粒则会因电荷排斥而重新分散稳定,使脱色效果下降。在阳离子度过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4-5]。
2.4 不同絮凝剂作用下絮体的电镜特征
比较未加人与加人阳离子型PAM所形成的絮体微观形貌可以发现,在PAC单纯的电中和作用下,絮体呈现较为平坦的均匀的连续絮状形态。加人阳离子型PAM后,由于PAM分子链的桥联卷扫作用,使得絮体具有起伏不平的链网状结构,絮体中存在有孔洞,呈现出不连续的棒条状形态[6],见图4。
3 结论
(1)将阳离子型PAM与PAC复合用于印染废水的脱色处理,可达到接近100% 的处理效果。加人P(PAM)=1mg/L可将PAC的用量从150 mg/L减少至100 mg/L。
(2)在不同的PAC质量浓度条件下,脱色性能与PAM阳离子度的关系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PAM 阳离子度为50% 时,脱色率可达到90% 以上,过多的阳离子会导致胶体颗粒重新稳定。
(3)PAC作用下絮体呈现连续的絮状形态。加入阳离子型PAM后絮体具有起伏不平的链网状结构。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