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环保 >

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深度处理印染废水试验研究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2日

摘要: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工艺对印染废水处理站的二级生化出水进行了深度处理。探讨了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及其组合工艺对浊度、COD的去除效果,从跨膜压差的变化角度比较了不同预处理方式砂滤、微絮凝、微絮凝直接过滤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絮凝直接过滤对浊度、COD的去除率分别高达71%、47.9%,超滤具有很好的除浊功能,去除率在97%以上,但COD去除率仅为20%左右。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不仅能提高出水水质,使浊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到达99.2%和57.5%,满足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要求;而且与其它的预处理方式对比,微絮凝直接过滤能大大地减轻超滤膜的负荷,延缓膜的污染。该组合工艺构筑物占地面积小,投资和运行费用相对较低,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印染废水;膜污染

随着印染行业的发展,印染废水排放量在逐年增大,国家环保政策也日趋严格,如何有效地转化现有的废水资源,变废为宝,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1]。印染废水具有高COD、高色度、高盐度等特点,传统的处理技术已经较难达到排放要求[2],尤其是近年来,结构稳定的新型染料在印染工艺中应用,大大加大了印染废水处理难度。单一技术的实施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而多种技术的组合工艺能更经济有效的将废水处理到回用要求[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膜分离技术是印染废水回用最具有可行性的技术之一[4]。同其它膜处理工程相比,超滤膜子与膜存在物理化学作用或机械作用而引起膜表面或膜孔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出现膜污染,导致膜的分离性能变化,使用寿命缩短。

因此,超滤系统前需要安装预处理工艺以减轻膜污染,提高通量和产水水质。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通过在滤池前投加絮凝剂,利用在滤柱内形成的微涡旋,在滤柱内同时完成反应、沉淀和截留过程,是直接过滤的形式之一[5],省去了传统混凝工艺所需的反应池和沉淀池,是一种高效经济的集成工艺,该工艺可减少80%构筑物体积[6-7]。本文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超滤组合工艺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研究絮凝直接过滤和超滤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不同预处理方式砂滤、微絮凝、微絮凝直接过滤对膜污染的影响及其出水水质状况。

1·试验部分

1.1试验水质

试验所用废水为广东佛山某印染厂生化出水,试验期间原水水质为:COD 55~80 mg·L-1,浊度10~16 NTU,色度15~25倍,pH为7.5~8.5。1.2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见图1。通过改变装置的运行方式可以实现。

A:直接超滤:原水直接由集水箱泵入超滤装置,不加混凝剂。

B:砂滤-超滤:原水由集水箱1泵入混合槽后进入砂滤柱,经过滤后再由集水箱泵人超滤装置,不加混凝剂。

C:微絮凝(3 mg·L-1聚合氯化铝)-超滤:原水在集水箱加混凝剂反应后直接泵入超滤装置。

D:微絮凝直接过滤(3 mg·L-1聚合氯化铝)-超滤:原水由集水箱泵入混合槽,在混合槽投加混凝剂利用水力进行混合,在混合槽内反应时间约为2min后进入砂滤柱,最后收集在集水箱中再由此泵入超滤装置。

1.3试验条件

砂滤柱为有机玻璃柱高1 300 mm,内径90mm,外径100 mm,滤层底部铺垫粒径10~32 mm的鹅卵石承托层。采用石英砂滤料,粗砂有效粒径为1.6 mm,细沙粒径为0.5~1.0 mm,占体积的3%~4%,滤层厚度700mm。滤速为16m·h-1,过滤周期为25h。

超滤膜选用MODEC改性聚氯乙烯(PVC)中空纤维膜。进水流量设定为1.5 m·3h-1,过滤周期为60 min,过滤完毕先正向冲洗10 s,流量60 L·min-1,接着反向冲洗1 min,冲洗流量为60 L·min-1,而后再正冲10 s,冲洗流量为60 L·min-1。

潜水泵型号为ODX1.5-16-0.37。混合槽尺寸为300 mm×200 mm×200 mm。

混凝剂采用聚合氯化铝(PAC),使用时混凝剂配成质量分数为1%的水溶液,助凝剂PAM配成质量分数为0.1%的水溶液。

1.4分析方法

试验过程中主要水质检测均按照国家标准分析方法或国家环保局组织编写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4版)所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跨膜压差是反应膜污染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超滤膜的运行效果和寿命。试验采用压力表测量跨膜压差的增长情况。跨膜压差=(进水端压力+浓水端压力)/2-出水端压力。

 2·结果与讨论

2.1微絮凝直接过滤对污染物的去除

2.1.1废水酸度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混合槽投加的絮凝剂为PAC和PAM,通过烧杯试验和实际运行,得出絮凝剂的最佳投配量为3mg·L-1 PAC+0.8 mg·L-1 PAM。

[1][2][3]下一页>>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