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膜分离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具有选择性好、生产效率高和处理成本低等特点。基于对近年来的文献调研,探讨了膜分离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微滤膜技术的应用,指出了膜分离法处理印染废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膜分离;微滤膜;印染废水
1·引言
我国是纺织大国,印染行业每天有约400多万t的废水排放,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10,且每年要耗用100亿t清洁水,是我国用水量大、排放量大的工业部门之一[1]。印染废水的处理一直是我国废水治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印染废水一直是难处理的废水,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由大量游离态的染料残留在水中引起的高色度;生产过程一般在高温下进行,导致废水的温度很高;由高分子合成印染助剂和染料所引起的难降解的COD浓度很高;许多印染助剂的盐含量很高导致废水的电导率很高;由于生产过程的氯漂白工艺和一些染料带有的卤素、硫磺、重金属而使废水中具有很高浓度的AOX、硫化物、重金属。
印染废水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中占有非常高的比例,且废水色度深、有机物浓度高、含盐量大,废水中染料组分复杂且大多数以芳烃及杂环化合物为母体。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产品质量的日益提高,大多数工业染料趋向于具备抗光解、抗氧化、抗生物氧化的特点,这进一步加大了废水处理的难度。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和资源化回用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 膜技术的应用
2.1 膜分离技术处理印染废水
膜分离技术处理印染废水是通过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分离而达到废水处理的目的,可以改变传统废水处理过程复杂、污染去除不彻底、工艺能耗高等缺点,使印染废水处理相对简单,无二次污染,而且能大量回收可再利用物质和水膜分离技术在印染废水回用中不仅能去除污水中残存的有机物和色度,进一步降低回用水的COD、BOD和色度;还能脱除无机盐类,防止系统中无机盐类的积累,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随着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膜分离技术是印染废水回用上最具有可行性的技术。
2.2 膜分离技术分类及优点
膜分离技术是利用特殊制造的多孔材料的拦截能力,主要以浓度梯度、电势梯度及压力梯度作为推动力,通过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选择渗透作用的差异进行分离、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近几十年来,膜分离技术应用到印染废水处理领域,形成了新的污水处理方法,包括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等,都是主要以压力梯度作为传递分离的推动力。
3 微滤技术
3.1 微滤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微滤的膜孔径为0.05~20.00μm,一般能去除水中的细菌、固体微粒等,其分离机制与传统的过滤筛分机制基本相同,膜物理结构是分离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微滤主要用于染色废浆和洗涤水中不溶物、悬浮固体等的脱除,以及超滤、纳滤、反渗透的前处理。
3.2 微滤膜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离过滤机理
微孔滤膜孔径一般在0.01~10μm之间,多为对称性多孔膜。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高度均匀的孔径分布,分离效率高;孔隙率高,一般可达到70%以上,有关资料报道约有107~1011个孔/cm2。同时绝大多数微孔滤膜的厚度在90~105μm之间,较薄,使其过滤速度大大提高,同其它过滤过程相比微孔滤膜为均一的连续体,过滤时没有介质脱落,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膜分离机理十分复杂,影响因素多,基于已进行的研究,可认为流体通过膜的推动力主要是压力差、分压差、浓度差、电位差、化学位差等,选择性和通量是膜分离的重要技术指标。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