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表明,粉煤灰的投加量较低时色度和COD的去除率显著增加,且CTMAB改性粉煤灰的效果要优于酸改性。对于50 mL染料废水,在粉煤灰的投加量为1.2 g时,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8.5%、70%,投加量在1.2 g以后增加缓慢。从经济角度考虑,粉煤灰的最佳投加量应该为1.2 g。
2.2.2初始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取若干份50 mL 200 mg/L的酸性橙模拟废水放入200 mL烧杯中,调节不同的pH,然后分别加入1.2 g不同改性剂改性的粉煤灰,室温下磁力搅拌30 min,然后离心分离,取上清液测其吸光度和COD(图5、6)。
由图5、6可知,CTMAB改性对色度和COD的去除率随pH的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在强酸条件下粉煤灰内部封闭孔道被打开,粉煤灰的比表面积增大,使其对染料的吸附性能增强[6]。酸改性粉煤灰对色度和COD的去除率随pH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pH值等于10时,粉煤灰表面吸附了大量羟基离子,与染料中的OH-,SO2-3,NH-3或COO-等发生氢键联结,增强了粉煤灰对染料分子的吸附能力。pH值继续增大,染料在水溶液中都以阴离子形式存在,一方面OH-和染料阴离子在粉煤灰表面竞争吸附,另一方面由于粉煤灰表面带有大量负电荷,产生了静电斥力,妨碍了染料阴离子吸附[7]。综合来说,在碱性条件下,酸改性的处理效果比CTMAB改性的处理效果稍好一些,而在酸性条件下,CTMAB改性处理后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远远大于酸改性,所以本文采用CTMAB改性。对于CTMAB改性来说,当pH在2左右时脱色率和COD的去除率最大分别为90.3%、78.5%。因此,最佳pH值是2。
2.2.3反应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取若干份50 mL 200 mg/L的酸性橙模拟废水放入200 mL烧杯中,调节pH=2,然后分别加入1.2 g不同改性剂改性的粉煤灰,室温下磁力搅拌一段时间,然后离心分离,取上清液测其吸光度和COD。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色度和COD的去除率也增加,且CTMAB改性后的处理效果要优于酸改性后的处理效果。对于CTMAB改性而言,当反应时间为30 min时,色度和COD去除率达到最大为86.3%、71.6%。反应时间超过30 min,脱色率和COD的去除率基本不变(图7、8)。所以反应的最佳时间是30 min。
2.2.4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取若干份50 mL 200 mg/L的酸性橙模拟废水放入200 mL烧杯中,调节pH=2,然后分别加入1.2 g不同改性剂改性的粉煤灰,在不同的温度下磁力搅拌30 min,然后离心分离,取上清液测其吸光度和COD(图9、10)。
由图9、10可知,脱色率和COD去除率随温度的增加先有少许增加然后下降,当温度为20~30℃时,脱色率和COD去除率达到最大。这是因为温度升高,粉煤灰获得吸附活化能从而增强吸附能力。吸附在给定温度下一般自发进行,因此吸附过程的吉布斯函数变△G<0,而吸附质被吸附后其自由度下降,因而吸附过程的熵变△S<0。根据热力学公式△G=△H-T△S可知,吸附过程放热[8]。因此,温度升高又对吸附过程不利。所以反应的最佳温度是20~30℃。
3·结论
(1)粉煤灰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对印染废水有极好的脱色效果,对粉煤灰改性后可大大提高其对印染废水的脱色效果。
(2)用1.5 g/L的CTMAB溶液改性后的粉煤灰处理酸性橙模拟废水,对于50 mL模拟废水,在粉煤灰投加量为1.2 g,pH为2,温度为20~30℃,反应时间为30 min时是最佳反应条件。
(3)综合比较不同的改性剂改性的粉煤灰,CTMAB改性后的处理效果优于酸改性后的处理效果,实验研究表明,粉煤灰的投加量、反应时间、温度以及pH对脱色率的影响较大。
参考文献
[1]刘旭东,胡桂玲,解英丽,等.改性粉煤灰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34(4):14-16.
[2]王景芸.碱改性粉煤灰对印染废水的脱色处理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11,1:33-35.
[3]杨敏利.粉煤灰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07,24(1):46-48.
[4]刘永娟,刘立娟,张治红.改性粉煤灰处理氨氮废水实验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0,24(4):16-24.
[5]于晓彩,王恩德,王武名.改性粉煤灰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8):814-816.
[6]滕宗焕,陈建中.改性粉煤灰的吸附机理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西南给排水,2007,29(4):23-27.
[7]刘文辉,张梁,郑先俊,等.酸改性粉煤灰对印染废水处理的实验研究[J].化学工程,2010,38(10):120-122.
[8]朱洪涛.改性粉煤灰对活性艳兰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