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树脂整理剂如三羟甲基三聚氰胺树脂(TMM)、二羟甲基环乙烯脲树脂(DMEU)、多羟甲基醚 化三聚氰胺树脂(6MD)、二羟甲基二羟基环乙烯脲树 脂(DMDHEU)即2D树脂等都是以N-羟甲基为反应 基团的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在使用和贮存时尤其在 受热条件下会释放出甲醛,它们刺激性大,生物降解 性差,目前虽已开发出低甲醛、超低甲醛和无甲醛树 脂来取代,但产品风格、防缩效果以及经济性等都还 有一定差距.
2.12.3阻燃整理剂的毒性和致癌性已越来越为人们 所认识和重视,所以在欧盟等国家被禁用.
2.12.4不少有机氟整理剂可用于织物的防水、拒油 和防污整理,效果是显著的,但研究证明,它们对生态 有一定的影响,有的还很严重,有些商业标准中对某 些全氟烷基化合物如磺化全氟辛烷、全氟辛酸等作出 了禁用的规定.另外,使用量大的防水剂如防水剂AEG、703、FTC、FTG、MDT等,由于它们都属于多羟甲基三聚 氰胺衍生物类型,受高温作用会释放出甲醛,还有有 机硅树脂型防水剂,由于它们一般是以线性含氢聚甲 基硅氧烷为基础,都制成O/W乳液,不仅有生态问题, 而且难以生物降解.
2.12.5抗菌除臭整理剂是一类功能性整理剂,目前的 研究证明,不少化学抗菌除臭整理剂都有不同程度的 毒性、致畸性、变异性和致癌性,已禁用的品种有2- (4′-噻唑基)苯并咪唑(TBI)、2,4,4′-三氯-2′-羟基二苯 醚(THDE)、α-溴代肉桂醛(BCA)、1,2-二溴-3-氯丙烷(DBCP)等,当前虽有一些新的取代产品,但它们的毒 性、致变异性、致畸性都是有争论的.
2.12.6水杨酰替苯胺、五氯苯酚、霉菌净ASM、DDT、 乙萘酚等防霉剂会污染环境,造成公害,特别是五氯 苯酚,虽然其在生物降解过程中比较稳定,但本身毒 是一种毒性极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致突变性和 致癌性比已知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还要高10倍,因 此,欧盟禁用五氯苯酚.又如霉菌净ASM,它的结构为5,5′-二氯-2,2′-二羟基二苯甲烷,本身无臭味,无腐蚀 性,有好的抗菌防霉效果(大约是乙萘酚的50多倍), 但它是一个可吸附有机卤化物,毒性较大,也被禁用. 由上述可见,后整理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对 环境与生态的污染问题在纺织助剂中尤其令人担忧, 这或许是欧盟等国禁用整理剂的症结所在.
2.13涂层、多层(粘合)布和膜不能使用被指定的增 塑剂、溶剂或在指明任何危害健康的情况下被指定的 增塑剂或溶剂:(1)增塑剂主要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包括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丁基 苄基酯(B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邻苯二甲 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邻 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等,它们都是环境激素;(2)溶 剂是有毒有机溶剂,如聚氨酯湿法涂层常使用的溶剂 二甲基甲酰胺(DMF)等.这些增塑剂和溶剂我国都在 使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2.14不能在纺织制品和半制品运输或贮存时使用 氯苯酚(或它们的盐和酯,如四氯苯酚和五氯苯酚)、多 氯联苯和有机锡化合物(如三丁基锡、二丁基锡、磷酸 三环己锡、三辛基锡、三苯基锡、三丙基锡和二丙基 锡)等,虽然它们都对生物有活性,可用作杀菌剂、防腐 剂等杀伤生物剂或抑制生物剂,但它们都是环境激素, 毒性很大,因此,欧盟等国明确禁用.在纺织制品使用 时也不能应用.
2.15在纺织品中不能用重金属盐(铁除外)或甲醛作 为去色剂或褪色剂,重金属盐和甲醛都对人体有毒害 作用且难以生物降解,对环境会造成污染而被禁用,因 此,不能把它们用作纺织品的去色剂或褪色剂.
2.16在纺织品和纱线中不能用铈化合物作为增重 剂,铈是一种稀有元素,铈化合物不能用传统生化法 处理降解.
2.17德国政府、欧盟、欧洲的民间组织和销售商等 禁止使用含有或在特定条件(即还原)下会裂解产生24种致癌芳香胺的纺织助剂.24种致癌芳香胺的毒 性和名称为:(Ⅰ)属MAKⅢA1的致癌芳香胺有4种,即4-氨基联苯、联苯胺、2-甲基-4-氯苯胺、2-萘胺;(Ⅱ)属MAKⅢA2的致癌芳香胺有20种,即4-氨基-3,2′-二 甲基偶氮苯、2-甲基-5-硝基苯胺、2,4-二氨基苯甲 醚、4-氯苯胺、4,4′-二氨基二苯甲烷、3,3′-二氯联苯 胺、3,3′-二甲氧基联苯胺、3,3′-二甲基联苯胺、3,3′- 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2-甲氧基-5-甲基苯 胺、4,4′-亚甲基-二(2-氯苯胺)、4,4′-二氨基二苯醚、4,4′-二氨基二苯硫醚、2,4,5-三甲基苯胺、2,4-二氨 基甲苯、2-甲基苯胺、2-甲氧基苯胺、4-氨基偶氮苯、2,4-二甲基苯胺、2,6-二甲基苯胺.
迄今生产和使用的纺织助剂中发现含有上述24 种致癌芳香胺的品种有2个:(1)净洗剂LS含2-甲氧 基苯胺,它是作为制造净洗剂LS的原料对氨基苯甲醚 的同分异构体被带入的,因为对氨基苯甲醚是采用对硝基氯苯经甲氧基化和还原制成,工业上使用的对硝 基氯苯中夹带着约3%的邻硝基氯苯,它在制造对氨 基苯甲醚的过程中也转变成邻氨基苯甲醚(即2-甲氧 基苯胺)之故;(2)聚氨酯涂层剂含2,4-二氨基甲苯或4,4′-二氨基二苯甲烷,它们是制造聚氨酯涂层剂的原 料,由于这些原料与光气反应使氨基转变为异氰酸酯 的转化率仅70%左右,残留在二异氰酸酯中的未反应 物2,4-二氨基甲苯或4,4′-二氨基二苯甲烷若未除净 就会残留在聚氨酯涂层剂中带到纺织品上.
3对策
从目前国际市场上对纺织品服装质量注重的3 个重点发展趋势分析,以保护人类与环境为由推行“绿 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将成为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 一段时间内国际贸易摩擦的一大特点,以后国际市场 上设置“绿色壁垒”的速度会更快、力度会更大、内容 会更多,新的有害纺织助剂还会不断出现,这对于世 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一个严竣的挑战, 也是一次良好的机遇,面对这种新情况,我们必须讲 究策略,积极应对.
3.1更新观念、绿色为本
国际市场上加快设置“绿色壁垒”虽然给我国纺 织品和纺织助剂等行业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但也反 映了市场对环境和保护消费者健康的要求,特别是对 纺织品和纺织助剂在毒性、诱变、致癌、遗传、神经、 过敏和免疫等方面的严格要求,这也是行业自身发展 的一种需要,因此,纺织品和纺织助剂等行业的经营 者必须从这一高度进一步转变观念,更新观念,树立 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的思想,使纺织品和纺织助剂的 生产更精细化,生产的纺织品和纺织助剂更绿色化.
3.2搜集信息、跟上形势
为了保证我国纺织品和纺织助剂中的有害化学 物质检测与国际同步,及时搜集和研究各国现行的技 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是很重要的.另外,研究相关 国际组织和各国卫生环保部门提出的有毒物质目录 对于避免因进口国突然设置某些物质“壁垒”时造成 被动很有必要.
3.3提高质量、创新技术
打破“绿色壁垒”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产品质量, 我国的生产企业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不断 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和先进技术成果,采用新技术和清 洁生产工艺,不断提高我国纺织品和纺织助剂的质量 指标,针对当前的状况,纺织助剂生产企业应给纺织 印染企业提供不含有害纺织助剂(根据客户要求)的应 允承诺书,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实际需要.
3.4强化检测、接轨国际
目前企业最需要的是纺织品和纺织助剂的基础 数据,企业普遍反映需尽快提高我国的检测技术水平, 争取与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盟互相承认检测数据.
3.5强化改革、扩大出口
国际市场上加快设置“绿色壁垒”是对世界各国 纺织品行业和纺织助剂行业的一个打击,造成生产成 本大增,部分企业产量下降或向外转移生产力,但也 给我国增加了引进外资和技术、扩大出口的机会.另外, 有助于我国相关行业的优化重组、优胜劣汰,形成一 批以优势出口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做大、做强我国 的纺织品和纺织助剂行业.
3.6开发新品、取而代之
大力开发环保型纺织助剂来取代有害的对应产 品是我国纺织助剂行业极其迫切的事.目前,我国纺 织助剂生产企业已开发和生产出了不少新的环保型 助剂,如精练剂ZS-95、双氧水稳定剂GJ-201、烷基多 糖苷类助剂、生物酶制剂ZS-200、固色剂DUR、固色 剂SH-96、低温型交联剂LE-780、涂料印花粘合剂CS、 增稠剂KG201、免烫整理剂SDP、改性柠檬酸、壳聚 糖抗菌抗霉产品等,但还需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当前 国际市场上绿色纺织品用染料和助剂已成为纺织化 学品研究和发展的主流和重点,随时掌握国际市场上 绿色纺织助剂的开发动向和新成果,不断推进自身的 开发水平和进度,并视为企业生存、参与市场竞争的 主要技术进步内容,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争得主动、赢得胜利.
参考文献:
[1]章杰.后配额时代欧美对纺织品设限新动向和对策[A].后配额 时代实用染整新技术研讨会资料集[C].抗州:浙江省印染行业协 会,2004.12.
[2]章杰.对我国染料工业的挑战迫在眉捷[A].2004年欧盟化学品 管理法规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2004.9
[3]江苏纺织印染信息站.欧洲议会通过REACH法规[J].印染资讯, 2006(4):18.
[4]E C.European commission criteria for the award of eco-labels to texti- le products[J].Colourage,2002(10):39-48.
[5]章杰.纺织品后整理的生态要求[A].2006全国纺织高新面料开 发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全国染整新技术应用推广协作网,2006. 3.
[6]H&MCo..H&M公司的化学品限制条款(公司文件)[Z].2005.10.
[7]陈荣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生态环保问题评估[J].2006,23 (4):1-6.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