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固色工艺
一浸一轧(固色剂LDEXg/L,调整至合适pH,轧液率70%)→预烘(105℃,2min)→焙烘→自然冷却.
1.5测试
摩擦牢度:按照GB/T14576-2009《纺织品耐摩擦色牢度试验》测试;皂洗牢度:按照GB/T3921.2-2008《纺织品耐洗色牢度试验》测试;甲醛含量:按照GB/T2912.1-1998,采用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色光:采用目测;手感:按照一组人用手指触摸织物来评定.
2结果与讨论
2.1无醛固色剂合成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知,影响因素主次关系为D>A>B=C,取A2B1C1D3时,染色织物湿摩擦牢度最好,即固色剂最佳合成条件为:二甲胺60g,环氧氯丙烷40g,30℃,滴加3h.因为二甲胺与环氧氯丙烷缩聚反应为等物质的量反应,因此二甲胺60g、环氧氯丙烷40g的原料配比符合理论反应量.在碱性低温条件下,二甲胺与环氧氯丙烷反应生成季铵物,而季铵物与环氧氯丙烷反应速率大于二甲胺与环氧氯丙烷反应速率,有利于缩合生成分子质量大的固色剂.固色剂分子质量越高,与纤维结合越牢,染色织物湿摩擦牢度越高.
表1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注:固色液pH=6,固色剂25 g/L,160℃焙烘3 min.
2.2影响织物色牢度的因素
2.2.1固色剂用量
从表2可知,染色织物的色牢度随着固色剂用量增加而增加,当固色剂用量达到25g/L时,色牢度达到最佳,可能原因是固色剂的阳离子基团与活性染料的磺酸基阴离子结合成离子键,形成不溶性大分子色淀,封闭了染料的水溶性基团,染料水溶性下降,提高色牢度.另外,固色剂的阳离子基团与活性染料的磺酸基阴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钠电解质,能更好地促使阴离子染料吸附在纤维上,与阳离子固色剂形成色淀.
表2固色剂用量对织物色牢度的影响
2.2.2固色液pH
从表3可知,染色织物的色牢度随着固色液pH增加而增加,当固色液pH达到6时,色牢度达到最佳,超过6时,色牢度反而降低.可能原因是pH较低时,过多的醋酸根使溶液中阳离子固色剂之间排斥力减小,部分阳离子固色剂缔合成分子聚集体,只能与织物表面的染料阴离子结合,使色牢度降低.随着固色液pH增大,阳离子固色剂之间排斥力增加,能渗入纤维内部,使色牢度增加.由于固色剂中羟基与纤维素中羟基在弱酸性时易形成醚键,故固色液pH=6时,牢度达到最佳.当固色液pH继续增大,固色剂的阳离子性变弱,与阴离子染料结合力降低,染料溶落于溶液中,降低色牢度.当pH>6时,固色剂中的羟基形成钠盐而发色,则织物开始显红光.[8-9]
表3固色液pH对织物色牢度的影响
2.2.3焙烘温度
从表4可知,染色织物的色牢度随着焙烘温度升高而增加,当焙烘温度达到160℃时,色牢度达到最佳,超过160℃时,织物开始泛黄.可能原因是随着焙烘温度升高,固色剂中羟基与纤维素中羟基反应程度提高,织物色牢度增加,160℃时,色牢度达到最佳.超过160℃时,则部分氨基氧化导致泛黄.
表4焙烘温度对织物色牢度的影响
2.2.4焙烘时间
从表5可知,染色织物的色牢度随着焙烘时间延长而增加,当焙烘时间达到3min时,色牢度达到最佳,超过3min时,织物开始泛黄.可能原因是随着焙烘时间延长,固色剂中羟基与纤维素中羟基反应越充分,色牢度提高.当焙烘时间为3min时,该反应已完全.超过3min时,部分氨基氧化导致泛黄.
表5焙烘时间对织物色牢度的影响
2.3平行对比试验结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