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微溶性染料和分子量较大的染料组份可以采用超滤或反渗透技术进行脱色处理,但考虑到经济可行性,目前超滤技术多用于高浓度染料及染色废水处理,尤其是对不溶性染料的回收利用。
由于印染废水中染料组分的可生化性差,常规生化法在脱色方面一直不能另人满意。目前的解决方法除采取预处理改善废水可生化性外,主要是筛选优良脱色菌和强化生物处理过程。强化生物过程、优化生化工艺等以新近开发应用的厌氧好氧系统、生物炭法、生物铁法、强制充氧等为其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脱色效率。采用酶催化的方法,可以有效分解,但是降解速度慢,目前还看不到近期应用前景。就其总体而言,生物脱色尚无突破性进展,还必须与其它处理方法结合使用。
【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到目前为止,各种脱色方法从经济性、技术性、对环境影响和实用性考虑都有一定的缺陷。吸附脱色具有只吸附染料,但不破坏其结构的特点,但目前使用的吸附剂往往存在吸附量不够,或再生不容易的缺点。高级氧化法脱色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但其昂贵的价格成为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一些传统的氧化方法如次氯酸钠、过氧化氢、臭氧和紫外氧化等证明对废水脱色并不有效,采用强化物理化学与酶催化降解的方法可能将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 国外印染工业后期整理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
纺织品的化学加工,也称湿加工或染整加工,是使纺织品成为被消费者接受的商品的极其重要的加工步骤.㊣(11)经过化学加工后的纺织品的外观、手感和性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具备了美的吸引力.在这些化学加工工序中,整理加工,也称后整理加工,是制成具有美的吸引力的商品最重要的加工过程.一个经过染、印加工的漂亮织物,往往由于未经恰当的后整理而不能吸引消费者;一个看上去不受欢迎的织物,却可通过合适的整理加工而使之成为有吸引力的商品。
纺织品的湿加工工艺更新濒繁.从国际上的发展来看,几乎每个年代都有源于市场需求的创造性的新工艺被研究开发,例如60年代的热点是天然纤维织物的尺寸稳定性;70年代阻燃整理发展迅速等,90年代对湿加工提出的挑战除了由于纤维、纱、织物、服装制造和市场的需求改变外,还有很重要的是来源于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这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一个促使湿加工工艺发生新的改变的主要驱动力.因此90年代的热点是有利于生态保护和节能,以及对市场需求能作出迅速反应的加工方法.下面简要介绍近年来国际上在化学加工方面的主要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