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离子交换织物对Cu2+离子的吸附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离子交换织物,分别投入到一定浓度、体积的硫酸铜溶液中,置于超声波清洗器中恒温振荡一定时间,取样分析吸附后溶液中的Cu2+浓度,计算吸附量。
C0:吸附前铜离子浓度(g/mL),
M:织物质量(g),
V:溶液体积(mL)。
2.1对Cu2+吸附机理的探讨
尽管柠檬酸与涤纶之间不会发生反应,但由柠檬酸中含有多个羧基,β-环糊精中含有大量羟基,它们都是多官能团化合物,进一步缩聚后就可形成网状结构的缩聚物,因此将其整理到织物上后,经焙烘会生成网状结构的缩聚物,缠绕在纤维内部或沉积在其无定形区内,而且环糊精的空间结构较大,可以嵌在纤维的无定形区中[3]。图1(a)和(b)是整理前后的涤纶织物电镜图片。图1(a)可以观察到未经处理的纤维光滑的表面和纤维之间的空隙。图1(b)显示了改性涤纶织物表面的柠檬酸-β-环糊精涂层。聚合物的固着稳定性与反应条件有关,反应越充分,形成的共聚物分子量越大,其稳定性越好[4]。反应式见图2。
由于β-环糊精和多元羧酸的酯化反应并不完全,织物表面会有自由的羧基,正是这部分自由羧基使得织物具备离子交换的功能。织物吸附Cu2+的基本原理可以用下式表示:
2.2标准曲线
由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得标准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为729nm。用线性回归法所得到硫酸铜标准曲线如图4所示。该标准曲线的方程为y=0.00359+0.03x,R2=0.99946。其中y为溶液吸光度,x为Cu2+质量浓度。
2.3离子交换织物对Cu2+吸附性能研究
2.3.1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准确称取0.1g织物置于200mL锥形瓶中,加入100mL一定浓度的硫酸铜溶液,调节溶液pH值至设定值,在超声波清洗器中达到吸附平衡。取上层清液,并加入适当缓冲溶液、EDTA,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光度,并计算吸附量。由于当溶液pH大于6时,会使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影响织物对Cu2+的吸附,因此这里选用的pH范围为1~6。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