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我国开发纺织品转移印花技术,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中期,北京纺织研究所科研人员采用热气相技术,将分散染料转印到涤纶织物上,并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应用。因而,在纺织品生产发达地区的城乡中小工厂、印刷厂应用圆网印花机生产转移印花纸,提供涤纶转移印花生产,其间进口了国外转移印花机械,国内的纺织机械厂亦开始了研制生产设备。
国内的涤纶热转移印花技术已日趋成熟,转移印花产品同国外相比,花样精细度、色泽鲜艳度、色位数、艺术性等虽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一差距可从加强管理、精心制作、严格要求加上转移纸、染料、坯布、花样设计等精选、改进来逐渐缩小。
纺织品转移印花的技术难点是对天然纤维及其混纺织物(如涤棉混纺织物)的工艺加工,就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各项专利技术应运而生,在工业化生产方面,已取得了喜人的进展。.
2.转移印花的分类
转移印花是指经转印纸将染料转移到织物上的印花工艺过程。它是根据一些分散染料的升华特性,选择在150~230℃升华的分散染料,将其与浆料混合制成“色墨”,再根据不同的设计图案要求,将“色墨”印刷到转移纸上,然后将印有花纹图案的转移纸与织物密切接触,在控制一定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的情况下,染料从印花纸上转移到织物上,经过扩散作用进入织物内部,从而达到着色的目的。转移印花有升华法、泳移法、熔融法和油墨层剥离法等几种方法。
2.1升华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分散染料的升华特性,使用相对分子质量为250~400、颗粒直径为0.2~2um的分散染料与水溶性载体(如海藻酸钠)或醇溶性载体(如乙基纤维素)、油溶性树脂制成油墨,在200~230℃的转移印花机上处理20~30s,使分散染料转移到涤纶等合成纤维上并固着。升华法一般经历三个过程:在转移过程发生前,全部染料都在纸上的印膜中,印花织物和空气隙中的染料浓度为零,空气隙的大小取决于织物的结构、纱支和转移压力。在转移过程中,当纸达到转移温度时,染料开始挥发或升华,并在纸与纤维间形成浓度挥发,当被印花织物达到转移温度时,在纤维表面开始了染料吸附,直到达到一定的饱和值。由于染料从纸到纤维的转移是持续进行的,具吸附速率取决于染料扩散到纤维内部的速率。为了使染料能定向扩散,往往在被染物的下侧抽真空,使染料达到定向扩散转移。在转移过程后,被染物着色后,纸上的染料含量下降,部分中剩余的染料迁移到纸的内部,残留的染料量取决于染料的蒸汽压力、染料对浆料或转移纸的亲和力和印花膜的厚度。升华法一般不需要经过湿处理,可节约能源和减轻污水处理的负荷。
2.2泳移法
转移纸油墨层中的染料根据纤维的性质选定。织物先经固色助剂和糊料等组成的混合液浸轧处理,然后在湿态下通过热压泳移,使染料从转移印花纸上转移到织物上并固着,最后经汽蒸、洗涤等湿处理。染料转移时,在织物和转移纸间需要有较大的压力。
[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