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PAC质量浓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室温下,分别取100 mL酸析后的废水,调节pH为6.5,加入8 mL的2 ‰助凝剂PAM,200 r/min搅拌10 min,只改变PAC的质量浓度,使之质量浓度在6~11 g/L,测定出水CODCr及丝胶蛋白的质量浓度。
由图3可知,废水CODCr及丝胶蛋白的去除率先随着絮凝剂PAC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PAC质量浓度为10g/L时,两个去除率都达到最高,当絮凝剂质量浓度继续增大时,CODCr和丝胶蛋白的去除率未见增加,总体平稳且略有减少。因为絮凝剂PAC质量浓度不足,絮凝剂不能与溶解在废水中的有机物充分接触发生絮凝作用,降低了处理效率;当絮凝剂PAC质量浓度过大,废水中有机物微粒被过多絮凝剂包围,不易凝聚,造成絮凝剂的浪费,而且PAC本身污泥量也较大。综合考虑,选择絮凝剂的质量浓度为10 g/L。
2.2.3 pH值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室温下,分别取100 mL酸析后的废水,加入10 g/L的PAC溶液和8 mL的2 ‰助凝剂PAM,200 r/min搅拌10 min,调节不同的pH值,测定絮凝后上清液丝胶含量和出水CODCr。
由图4可知,pH值对丝胶和CODCr的去除影响较大,且pH值在6~7絮凝效果最好,在pH值为6.5左右时丝胶和CODCr去除率达到63 %以上,CODCr去除率略高于丝胶去除率。当pH值>7,丝胶提取率和CODCr去除率却迅速降低。因为当pH值较大时,氢氧化铝离解为带负电的铝酸盐,使得絮凝反应不能顺利进行,处理效率下降,而pH值较小时,PAC与硫酸根离子结合而带负电。因此,絮凝反应的最佳pH值为6.5。
2.2.4 助凝剂PAM投加量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室温下,调节pH值为6.5,加入10 g/L的PAC溶液,200 r/min搅拌10 min,加入2~10mL的2 ‰PAM溶液进行混凝试验,测定絮凝后上清液丝胶质量浓度和出水CODCr。由图5可知,助凝剂PAM用量为8 mL时,絮凝效果最好,丝胶和CODCr的去除率都达到70 %以上。PAM和PAC复配使用,能在经絮凝作用形成的胶体颗粒间进行架桥,形成大而坚实的絮凝体,促进絮体的形成,提高沉降速度,但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PAM本身为溶于水的有机物,若加入量过大也会导致废水CODCr值的增加。故PAM的最佳投入量为8 mL。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