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成立棉纺针布研制小组
1970年上海成立棉纺针布研制小组,制造、使用、院校三结合,开发弹性针布和金属针布新产品。
1972年在无锡召开会议,通过672和702型盖板针布的鉴定。同期各地纷纷成立针布研制小组。
(13)成立全国针布协作组
1972年成立全国针布协作组,山东、北京、上海参加,发动全国研究开发新产品。1974年在上海衡山饭店召开全国针布技术交流会,鉴定推荐青岛JT49、JT38、上海SC3、SD3A等配套型号金属针布,同时总结使用维护经验,会上概括评语“针布虽小,作用很大”;“制造厂虽小,贡献很大”。至今广为传颂。
(14)精梳挖潜改造和FA251型精梳机诞生
1971年为扩大涤棉混纺产品,上海成立精梳技术研究三结合小组,上棉十二厂为据点,有上海第一纺机厂、华东纺织工学院、上海第五、第十七棉纺织厂等参加,以A201型为对象,先后将原有分离凸轮、扇形齿轮、牙嵌式离合器改为平面连杆机构和差动轮系组成的分离罗拉传动机构,适当改短有效输出长度,同时减小钳板开口量,以及圈条器单筒双圈条为双筒单圈条(命名A201B和A201C型,以后再发展A201D、E型),速度突破150钳次/min。直至1982年上海第一纺机厂研制换代产品FA251型,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常德纺机厂也开始生产制造FA251型精梳机。以后派生FA251A、B、C、E和CJ25型等。
(15)老厂梳棉机改造高潮
20世纪70年代初全国掀起梳棉机技术改造高潮,推广金属针布、道夫变速、皮圈皮辊和罗拉剥棉、0600mill大卷装、集体传动改单独传动以及三吸滤尘等,老厂面貌有了改变,单产水平有所提高。
(16)引进E7/4型精梳机
1974年京棉一厂、石家庄五厂等引进瑞士立达(Rieter)E7/4型精梳机和配套设备,最高车速240钳次/min,配日本中川1400(Unicomb)锯齿整体锡林,同时订购配套备用14排结构的针片梳针锡林。
(17)梳棉机纺涤试验
1974年组织在上棉十二厂进行万锭一条龙涤棉混纺试验,其中对A186型梳棉机梳理针布选配和后部工艺进行了探索研究。
(18)编写技术丛书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河南省轻工局编写组组织编写棉纺织厂保全工技术读本共14册,其中包括清棉、梳棉,1986年由上海增补《精梳保全》、青岛增补《纺织机械基础知识》各一册。198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组织编写大百科纺织卷,其中纺纱分支中有开清棉、梳理、精梳、针布和针板等条目。1976年上海市棉纺工业公司组织编写《棉纺手册》,1987年又修订编写第二版,其中有开清棉、梳棉、精梳等章节,由纺织工业出版社出版,并获纺织工业部优秀图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