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梳棉精梳化促进清梳联接
4.2.1 高产优质工艺技术措施内容 回顾梳棉机发展历史,金属针布代替弹性针布是一次重大转折,可以这样说,没有主梳元件的开发及其工艺配套的研究,要实现优质高产是不可能的。近25年来,围绕锡林为重点,涌现出较多工艺性改革内容,并显示较好的功能特性。列举重要工艺措施内容如下。
(1)梳理元件工艺参数变革特点:
锡林金属针布——矮、浅、薄、尖、光、密、小(角度);
道夫金属针布——深齿、鹰嘴、弧背、大容量等
盖板弹性针布——半硬性强底布、异形钢丝、稀密渐增曲线排列型、减小横向针距等;
刺辊锯条——加大工作角,自锁型增加横向密度。
(2)整体加速:锡林、刺辊、盖板不同程度提速,锡林实开最高速度500 r/min(∮1290 mm)以上,道夫大幅度增速提高输出能力,增加单产水平。
(3)回转盖板减小踵趾差:0.90 mm改0.56mm,缩小平均梳理隔距,提高互梳能力。
(4)回转盖板根数减少,逆向运行,周转快,少充塞。
(5)调整三主轴坐标(即抬高锡林位置),增装有自洁作用的附加分梳件:锡林前后固定盖板和刺辊分梳板,加强互梳、均混和梳整作用。
(6)附加分梳件配尘刀吸点(又称棉网清洁器):起导流除微尘杂和短绒作用。
(7)顺向给棉:减少纤维损伤。
(8)单刺辊改三刺辊:调和损伤纤维和转移的矛盾,增加除杂效率,放开锡林速度的限制。
以上措施都属梳棉机梳理工艺性内容,是近25年来逐步发展取得的,是梳棉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内外新机都已陆续采用,单产水平普遍提高,最高理论单产超过100kg/h,实际产量60kg/h左右,为清梳联创造良好的条件。
4.2.2 梳棉精梳化 回转盖板梳棉机的基本结构布局,可以说150年来没有什么大变化,锡林是主体,与盖板间形成互梳作用,起到主要梳理作用,但受到整体布局的影响。锡林后部有刺辊,前面有道夫,上面有盖板,周围梳理部件都有摆脱针面负荷的机会,刺辊梳后纤维转移给锡林较少返花;在参与互梳作用的盖板在本身回转脱离工作区可以获得清除;道夫在凝聚纤维丛成网剥取中得到清洁,而锡林处于封闭状态下工作,在弹性针布时期,由于弹性针布本身的属性,植针和底布存在死角,容易充塞,互梳作用随着运转时间产生波动,棉网质量呈周期性下降,定时2小时1次抄针,针布锐度衰退,定时3天1次磨针,严重降低设备利用率,同时受针布材质和梳针受梳变形、底布起浮等因素,锡林速度不能突破200r/min。为了延缓针布充塞,在针布针密配套中,锡林针密一般低于盖板和道夫10号[相当于50针/(25.4mm)],以上因素都束缚着梳棉水平的发展提高。金属针布成熟推广,从量变到质变,使梳棉机纺棉获得生机,同时为纺制化纤和其他杂纤维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