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腰滩油田阜宁组油藏为低孔、低一特低渗油藏。随着开发的需要,油藏采用注水开发。由于储层物性较差,此对注入水水质要求较高,注水压力也普遍较高。注水井注污水后由于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水质不达标,使注水井油压上升较快或注不进。因此,如何解决腰滩油田污水回注工作是腰滩油田开发的工作重点。
一、腰滩油田地质概况
(一)腰滩油田构造特征
金湖凹陷是苏北盆地东台坳陷西南端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区内由新生界沉积实体组成,最大厚度约5000m分三大构造层,下构造层泰州组、阜宁组;中构造层戴南组三垛组;上构造层盐城组、东台组。其南部以杨村断裂为界与天长凸起、菱塘桥低凸起相邻,北接建湖隆起,东与柳堡低凸起相连,西邻张八岭隆起,深凹带位于凹陷中部。阜宁组沉积时期,凹陷处于较平坦的古地理背景,为北东走向的南断北超、南陡北缓的箕状断陷,吴堡运动后,北东向断裂活动加剧,石港断裂带抬升,阜宁组遭受剥蚀形成北东向展布的多沉降中心凹陷。凹陷内由南向北受断层控制的五个次级凹陷分别为:龙岗次凹、三河次凹、汜水次凹及东阳、汊涧次凹。三垛运动后,凹陷东部地区整体下沉,沉降中心位于三河次凹,汜水次凹一带,由东向西古埋深加大,并形成今天的构造格局。
腰滩构造位于金湖凹陷中部三河、汜水次凹之间的石港断裂上升盘,为一受石港断裂控制的断鼻构造(图1)。石港断裂形成于吴堡运动早期,中、晚期活动强烈,定型于三垛运动末,其长期活动是腰滩构造及油田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腰滩油田储层特征
1.腰滩油田地层概况
腰滩地区新生代地层发育齐全,自下而上有下第三系阜宁组一、二、三、四段;戴南组一、二段;三垛组一、二段;上第三系盐城组一、二段及第四系东台组(见表1)。
2.腰滩油田储层物性特征
腰滩油田自下而上发育有阜宁组一段、二段、戴南组段等三套含油层系。戴一段储层集中于底块砂岩段及其上的砂岩层中,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局部夹粉砂岩;陆屑含量65%~80%,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岩屑较少,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分选中——好,磨圆程度次棱角——次圆状,胶结物以碳酸盐为主,属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沉积。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9.01%~28.33%,平均为21.87%;渗透率主要分布在(9.52~3566.53)×10Iil。,平均为371.77×10-3um3,储层具中孔、中~高渗的储集特征。腰滩油田戴南组油藏油田依靠天然能量开采。
阜宁组含油层系,阜宁组为一套砂泥岩地层,厚约450~700m。阜宁组含油层系纵向上可分为阜一、阜二段两套含油组段,五套油层组,主要含油层组为阜二段中油组及阜一段上油组。储集岩以细砂岩为主,粉砂岩次之;其粒度适中,分选好一中等,杂基含量少,以泥质为主,胶结物含量中等,以碳酸盐为主;孔隙度分布范围9.27%~14.94%,平均II.4%;渗透率分布范围(0.46~16.09)×10m,平均3.38×10~m,属低孔、低一特低渗储层。腰滩油田阜宁组油藏油田为人工注水开采。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