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循环经济以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见表1)。
1972年,国际知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其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生态环境作为制约经济增长的要素第一次引起全世界的注意。20世纪80年代,欧洲学者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率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循环经济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
20世纪70年代开始,循环经济已逐步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
当前,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和杜邦化学公司模式。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是一种区域层面上的模式,被称为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其方式是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卡伦堡工业园区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它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还进行
杜邦化学公司模式
杜邦化学公司模式是一种在企业层面上建立的小循环模式。其方式是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试验新的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日本模式
日本在社会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效果较好。由于土地狭小,资源有限,日本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其资源再生系统三个子系统形成: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通过这三大子系统实现了循环经济的三“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