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会计
1995年,美国的世界资源研究所在9个美国企业中研究并发现成本核算中的问题:一是环境有关的成本和效益不易区分和识别;二是环境成本和效益在企业内的分配常常不正确,因而导致非优化的管理。现有的企业财会制度往往难以反映出环境成本和效益,在清洁生产实践中,这被证明是影响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内部障碍之一。为正确全面地反映、评价清洁生产和清洁产品的成本与效益,国外在八十年代末便开发应用了总成本核算、生命周期核算、全成本核算等主要核算方法。
(1) 总成本核算(Total Cost Accounting)
1989年,美国环保局和美国波士顿Tellus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所谓紫皮书--《污染预防效益手册》中首次提出总成本核算,指出企业环境费用的四个层次:
·直接费用,包括基建费用、原材料、运行和维护费用等;
·不可见费用,如监测、报告和审批费用等;
·责任费用,如企业所在的被污染场地的恢复费、相应的罚款等;
·不明显成本和效益,如环境改善后企业的市场形象提高带来的无形资产等。
总成本核算所涉及的常见项目如表所示。
层次 | 分类 | 细类 | 主要内容 |
1 | 直接 费用 | 可折旧 成本 | 基建费用、工程、设备采购、材料、水电气管线的连通、场地费、设施、安装费 |
运行费用 | 启动费、培训、试车的原材料、原料、供应品、燃料、水电气、维修保养、人工费、残值 | ||
运行收入 | 收入(尚未扣除成本时的收益)、副产品收入 | ||
2 | 不可见费用 | 原料贮存 | 贮存设施、二级安全防护设施、培训、报告与记录、安全培训、容器和管道的标志 |
应急措施 | 应急反映计划、防止遗漏设备 | ||
污染达标 | 安全设备、废物收集设备、排放控制设备、取样和分析化验、报告与记录、培训、有害与特殊废物的运输与处置、许可证有关的费用、监测、末端治理设施的基建、原料与运行费、排污费 | ||
3 | 责任 费用 | 罚款、风险事故可能带来的人员伤亡赔偿、财产损失及对自然环境破坏、故事责任诉讼费、历史污染责任的赔偿费、恢复污染厂址的费用 | |
4 | 不明显成本和效益 | 采购 | 产品开发研究、法规影响分析、库存控制 |
生产 | 培训、废物收集与管理、检查与审计 | ||
市场 | 企业及产品市场形象、公共关系 | ||
管理 | 有关法规的分析研究、信息系统、保险、质量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持、利息 |
在一般财务制度中,上述这些与环境有关的费用往往统一归到企业管理费用中,总成本核算就是将这些费用从管理费中分离出来,识别和量化各种不可见、不明显及责任环境成本,并将这些成本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生产环节,以便发现哪些环节最需要改进,对各个产品、流程的获利性重新认识和评价,其结果往往有利于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运用总成本核算进行方案或项目评估时,与传统投资评估一样,采用投资偿还期、净现值法和内部收益率来分析。与传统核算不同,总成本核算可有效识别进而分配与环境有关的、过去被忽略或往往打入管理费的各种现行费用和预期费用。总成本核算面临的挑战是那些处于表1-2中3-4层次中的非传统性成本,其值往往难以获得。为了提高总成本核算的可操作程度,国外采用了很多的估算方法,如费用的敏感性分析,折现率的敏感性分析,折旧方法的敏感性分析,时间的敏感性分析等。为便于总成本核算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已有数种软件可供使用。
目前总成本核算主要是:(1)改进企业内部管理财会系统,解决如何把过去一些较隐蔽的成本与效益定量化,如何将它们合理分配到各个环节;(2)在项目投资分析时,正确评估真实的获利性,以鼓励清洁生产项目。对于成本转嫁、成本内部分配等问题,尚有待探讨解决。
(2) 生命周期核算
生命周期核算是将生命周期分析的结论转化为费用形式。生命周期费用核算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而且延伸到企业外部,即产品生命的每个阶段所涉及的成本效益因素,特别是使用过程中材料和能源消耗,以及报废后处理和处置费用。国外一些公司在采购仪器设备或对其产品重新进行生态设计时,采用此法作经济评估。
(3) 全成本核算
全成本核算比生命周期核算更进一步,全成本核算包括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对社会所造成的环境损失,例如对臭氧层的影响等。该法建立在生命周期分
总成本核算主要针对清洁生产较直接有关的成本和费用节省,是用于企业内部财务核算和投资清洁生产项目时的经济可行性评估;生命周期核算将成本和节省扩展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而全成本核算则进一步将范围扩大到产品链以外,考虑与产品和生产过程不直接相关的环境损失和避免环境影响所节省的费用。相比之下,总成本核算和生命周期核算已在清洁生产和产品生态(重新)设计中找到用武之地,特别是总成本核算已逐步在国外很多企业发展的决策过程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