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印染企业废水处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印染行业每天有400多万吨的废水排放,每年要耗用100多亿吨清洁水。按每排放1吨印染废水又将污染20吨清洁水体计算,每年未达标排放的废水又破坏150多亿吨清洁水,数字惊人。所以如何提高和改进印染废水处理技术,采用科学合理的工艺技术路线组合,切实解决印染废水治理问题,不仅仅是对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的影响,对整个行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都影响深远。 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印染污水处理工艺,一般采用物化、生化(或絮凝一生化一吸附)工艺技术路线,包括生物活性污泥池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膜处理法等。一级处理以絮凝为主,二级处理主要采用生化技术,有表曝、空曝、接触氧化、生物转盘等。印染废水在处理工艺技术上问题和困难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COD(化学需氧量)难以降解 染料主要可归纳为苯系、萘系、葸醌系以及苯胺、硝基苯、酚类等,加工生产过程中染料损失率约为20%左右,是导致废水COD浓度高的原因之一。但印染废水COD高,主要不是由染料所造成,加工生产中运用的大量助剂(渗透剂、助染剂等)95%以上滞留在印染混合废水中,是造成COD浓度高的主要原因。 在处理工艺技术上,由于染料废水以有机物组成形式为主,理论上虽大部分可生化,但其水质BOD(生物需氧量)与COD比值一般较低,可生化而又不易生化。同时,曝气池活性污泥对多变化的染料中间体废水的驯化、适应也不甚容易,影响生物降解能力。这些原因是印染废水难以被有效降解,净化后的水质COD值仍然偏高之症结所在。 如何提高COD去除率是印染废水急待解决的关键难题之一。印染废水中还有一些有机物质,无论其对微生物有无抑制,是不能被微生物摄食的。在实际生产运行中,无论怎样多次生化,仍难以大量去除,净化出水的水质COD值仍然较高。 我国纺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对江浙沪闽鲁粤等主要纺织地区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国内大
高色度废水难以脱色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染料、颜料类工业废水脱色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研究,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脱色技术方法,如絮凝法,吸附法,氯气和次氯酸钠法等。这些技术工艺针对性较强,对不同的废水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印染厂所产生的废水有疏水性、亲水性、阳离子、阴离子等各种类型染料,中间体品种多,类别复杂,其混合废水处理在技术上有相当难度和困难。加之国产染料上染率较低,印染生产加工企业一般均或多或少超量投加,染色过程剩余染料较多,不但造成对资源浪费,也导致其单位产品产污量比发达国家多近一倍,加剧了废水污染程度。 从行业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印染废水治理中普遍存在废水净化脱色困难问题。国内比较成熟的生物活性污泥池处理法、物理化学处理法和膜处理法技术等处理技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脱色效率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