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机网技术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技术中心 >  环保 >

现行印染生产与环保的矛盾及其改革途径探讨

来源:印染在线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02日

现行印染生产与环保的矛盾及其改革途径探讨

薛迪庚

我国印染生产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近年来迅猛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印染厂已有1948家,印染布的总产量已达430亿米,工业总产值为1675亿元,出口额近130亿美元。我国印染生产历年来注意吸收和不断创新,现在已拥有成套的成熟生产技术,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但是从环保要求来说还是不尽人意,就排放废水一项来说就触目晾心,这种矛盾存在已久,由于各层决策者重视程度不足,以致形成目前的被动局面。

印染生产的工艺,无论是我国古代,还是今天沿用的西方工业技术,除个别工序外都是采用水相反应。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天然纤维都是亲水性的,所以使用的染料和助剂基本上也都是水溶性的。上世纪初,染料和颜料还是用水溶性来界定就是例证,在我国文字中,“漂”“染”的水旁就是历史遗留的痕迹。水相反应最大的不足就是它的反应不完全性。其中水只是一种溶剂、一种介质。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这种生产方法的造成主要问题有:

(1)大量消耗淡水。

我国印染生产用水,每百米织物耗水1.5-4.0吨,其中以印花用水量最大。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如此大量消耗淡水,将严重制约国家的发展。

(2)大量排放废水。

由于印染生产水只是一种介质,并不参与产品的组成,所以用后基本上全部排放。这些废水如不治理,必然污染江河大地。由于印染废水成分复杂多变等原因,目前只停留在浅度处理,只能满足排放要求,而治理费用相当于用水价格,昂贵的成本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

(3)浪费原料。

由于水相反应的不完全性,很多染料和助剂残留在废水中。根据欧洲材料统计,全世界每年仅染料一项就要流失4万吨以上。

(4)造成服用上的隐患。

反应后残留在织物上的物质必须去除,才能不阻碍下一个工序的正常进行,尤其最终成品能残留物质造成服用上的隐患。去除方法只能用清水通

过溶解来达到。如果残留物中有不溶性部分还需要采取分解来转换。当织物上残留物和水洗液中浓度达到平衡时,溶解作用就终止,此时必须更换清水,才能使水溶解作用继续。虽然采用加温和机械作用,这种用水溶解的洗除方法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生产中,尤其在最后水洗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衣服上残留物超标成为隐患。

(5)消耗大量能源。

印染生产由多工序纽合,为了促进反应,不少工序需要干态织物进入,水洗后的织物只能依靠热能蒸发水份。这种干湿状态的转换,在印染生产中少则三次,多则五六次。每次转换都消耗大量蒸汽,以简单的烘干机为例,每小时消耗蒸40×104Pa汽就达到450-600Kg。还有许多高温反应需要大量的更高压蒸汽,这许许多多耗汽累积起来,消耗热能十分可观。 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寻找新的非水生产改革途径。

一、1955年开发溶剂煮练,1969年研究溶剂染色。

前者用三氯乙烯脱除棉纤维上棉腊,后者用四氯乙烯作为分散染料溶剂对涤纶纤维染色。实践发现涤纶在四氯乙烯中,纤维非晶区能产生棉在水中类似的变化,这样为染着提供了可能。当初选择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为溶剂为介质的条件是:(1)不燃烧或者燃点很高;(2)无毒性或者毒性很小;(3)表面张力小;(4)容易回收;(5)沸点适当;(6)染料和助剂溶解度好;(7)在一定温度内不至于产生化学分解;(8)不损伤纤维;(9)价格便宜,供应方便;(10)比热和蒸发热小。


1  2  
 相关信息 
  • 分享
  • 分享至腾讯微博
  • 分享至开心网
  • 分享至人人网
  • 分享至新浪微博
  • 分享至网易微博
  • 分享至豆瓣网
  • 分享至MSN
  • 分享至飞信空间
  • 打印该网页
  • 打印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推荐企业
丝普兰喷气织机 润源经编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