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印染生产与环保的矛盾及其改革途径探讨
薛迪庚
我国印染生产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近年来迅猛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印染厂已有1948家,印染布的总产量已达430亿米,工业总产值为1675亿元,出口额近130亿美元。我国印染生产历年来注意吸收和不断创新,现在已拥有成套的成熟生产技术,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但是从环保要求来说还是不尽人意,就排放废水一项来说就触目晾心,这种矛盾存在已久,由于各层决策者重视程度不足,以致形成目前的被动局面。
印染生产的工艺,无论是我国古代,还是今天沿用的西方工业技术,除个别工序外都是采用水相反应。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天然纤维都是亲水性的,所以使用的染料和助剂基本上也都是水溶性的。上世纪初,染料和颜料还是用水溶性来界定就是例证,在我国文字中,“漂”“染”的水旁就是历史遗留的痕迹。水相反应最大的不足就是它的反应不完全性。其中水只是一种溶剂、一种介质。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这种生产方法的造成主要问题有:
(1)大量消耗淡水。
我国印染生产用水,每百米织物耗水1.5-4.0吨,其中以印花用水量最大。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如此大量消耗淡水,将严重制约国家的发展。
(2)大量排放废水。
由于印染生产水只是一种介质,并不参与产品的组成,所以用后基本上全部排放。这些废水如不治理,必然污染江河大地。由于印染废水成分复杂多变等原因,目前只停留在浅度处理,只能满足排放要求,而治理费用相当于用水价格,昂贵的成本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
(3)浪费原料。
由于水相反应的不完全性,很多染料和助剂残留在废水中。根据欧洲材料统计,全世界每年仅染料一项就要流失4万吨以上。
(4)造成服用上的隐患。
反应后残留在织物上的物质必须去除,才能不阻碍下一个工序的正常进行,尤其最终成品能残留物质造成服用上的隐患。去除方法只能用清水通
(5)消耗大量能源。
印染生产由多工序纽合,为了促进反应,不少工序需要干态织物进入,水洗后的织物只能依靠热能蒸发水份。这种干湿状态的转换,在印染生产中少则三次,多则五六次。每次转换都消耗大量蒸汽,以简单的烘干机为例,每小时消耗蒸40×104Pa汽就达到450-
一、1955年开发溶剂煮练,1969年研究溶剂染色。
前者用三氯乙烯脱除棉纤维上棉腊,后者用四氯乙烯作为分散染料溶剂对涤纶纤维染色。实践发现涤纶在四氯乙烯中,纤维非晶区能产生棉在水中类似的变化,这样为染着提供了可能。当初选择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为溶剂为介质的条件是:(1)不燃烧或者燃点很高;(2)无毒性或者毒性很小;(3)表面张力小;(4)容易回收;(5)沸点适当;(6)染料和助剂溶解度好;(7)在一定温度内不至于产生化学分解;(8)不损伤纤维;(9)价格便宜,供应方便;(10)比热和蒸发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