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热干化在美国的应用
在美国东岸和西岸的污泥处理情况不尽相同。西岸的闲置土地较多,填埋的成本较低,污泥填埋处置的比例仍较高;东岸则由于填埋成本非常高,且污泥无法就近农田利用,所以人们为了生产出适合市场销售的污泥产品选择了热干化。污水处理厂将污泥热干化制成颗粒肥,既可装袋出售也可运往佛罗里达州的肥料厂和柑橘园。随着传统肥料市场对污泥肥的逐渐认同和相关产销条例的出台,热干化作为污泥处理利用的手段日益受到欢迎。
1 热干化的应用
污泥热干化设备在北美的应用情况见图1[1]。
污泥热干化在美国的迅速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且污泥热干化设备的使用基本集中于美国的东岸地区。热干化设备仅用于生产干固体,无论其最终出路是填埋还是市场销售,那些用于降低污泥含水率、最终污泥被焚烧的设备并未包括在内。
2 热干化技术的进展[2]
虽然污泥热干化早于20世纪40年代已有应用,但真正成熟地大规模应用于市政污泥处置是在90年代,在此之前多数的干化设备是为处理工业污泥设计的。相对于工业污泥而言,市政污泥中的水分较难蒸发,污泥易粘结,在干化过程中存在粘结相,湿污泥不稳定、储存时易消化产生沼气,干污泥和粉尘可燃、给生产和储存带来自燃和爆炸等安全隐患。经过10年的不断改进,其设备性能也逐步得到完善。2.1 直接加热干燥技术 在1995年以前投入使用的18套设备中,有9套采用直接加热转鼓式干燥工艺,其中主要是由E nviro—Grop研发的ESP工艺。ESP工艺的设备包括一个3通道式转鼓干燥器、燃气热风炉和干泥返混系统(包括筛网和粉碎机用于筛分和粉碎大颗粒,并将粉尘送回进料口与脱水污泥混合)。在返混过程中干污泥颗粒起着“晶核”的作用,湿污泥包裹在干泥颗粒外面形成大颗粒,并将进料的含水率降到30%~40%,直接克服了污泥的粘结。由于只是外层的湿泥需要干燥,所以污泥的
3 干化污泥的土地利用
在污泥处置中土地利用很有潜力。1993年美国环保署制订了USEPA—503条例,规范了污泥的土地利用(见表1)。该条例除限制了农用污泥中有害重金属的含量外,还将污泥分成要求严格的A级和较宽松的B级。
表1 美国对农用污泥中重金属含量的限制 [3] | ||||
重金属 | B级(mg/kg) | A级(mg/kg) | 施 用量[kg/(hm2·a)] | 土壤(mg/kg) |
As | 75 | 41 | 2.0 | |
Cd | 89 | 39 | 1.95 | 1~3 |
Cr3 | 3000 | 1200 | 150 | |
Cu4 | 4300 | 1500 | 75 | 50~140 |
Pb | 840 | 300 | 15 | 50~300 |
Hg | 57 | 17 | 0.85 | 1~1.5 |
Mo | 75 | 75 | ||
Ni | 420 | 420 | 21 | 30~75 |
Se < | 100 | 36 | 5 | |
Zn | 7500 | 2800 | 140 | 150~300 |
USEPA—503中还对应用B级污泥的作物收成时间作了相应的规定,A级污泥则无此限制,而且可施用于花园、草地。 在美国污泥干化后基本都作土地利用,现在有10%的耕地在施用污泥肥[4]。各地区根据市场的需求选择干化工艺,因为不同干化工艺的产品性状不同,不含干料返混系统的间 接加热设备生产的产品多为粉末或片状,适合于土壤改良或供肥料厂作生产复合肥的基质添加剂;带有干料返混的间接加热和多数直接加热设备则直接生产出1~4 mm粒径的颗粒,非常适合作撒播机施肥,也可袋装销售。由于污泥干化后在化学质量、微生物学质量、美学质量、农业价值、商品化和可接收程度等方面都有极大改善,所以产品满足A级标准,可作为一种优质缓释肥用于耕地、草坪、花卉、苗圃、高尔夫球场、柑橘种植等。表2为南卡罗来纳州Sumter City 热干化项目的实际运作费用。 从表2可知,生产成本(125美元/kt)折合到含水率为85%的湿污泥处理成本为19美元/kt,而如果湿污泥直接填埋的话,则湿泥的填埋费用就需要852880美元/a,显然干化处理的成本要低得多,而且可以变废为宝。即使污泥干化后农用并不能实现赢利,污水处理厂还是愿意应用热干化来处理污泥,这也是热干化得以在美国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表2 Sumter City的污泥热干化费用 美元/a | |
费用 | 金额 |
运行和维护费用 | 408 828 |
设备款的还本付息 | 589 197 |
污泥倾倒费用 | 127 932 |
颗粒肥的销售收入 | 196 630 |
净支出 | 673 462 |
注: 生产成本为125 美元/kt。 |
4 结语
将污泥干化处理后土地利用已经逐渐成为美国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要途径。由于污泥填埋越来越受到土地和费用的限制,美国现有的大部分填埋场将在未来的数年内关闭,因此可以预见污泥热干化在美国的应用将更加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