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未来之一:自主创新
从目前我国印染机械行业的现状分析,很多产品仍处于仿制发展阶段,自主创新的比重偏低。尽管已有不少厂商通过与外商合作开发高新产品抢占市场,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产品发展上基本还是步国外的后尘,不等于自主创新,也并没有自身的知识产权。也有不少厂商通过苦练内功,全面提高产品质量,获得客户的信赖和认可,但是产品若无突破性创新,很难在市场上长期立足。因此,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结合市场纺织品发展的基础上,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可喜的是,不少国内厂商目前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产品创新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开发平幅针织物烧毛机、新型染色防泳移预烘机、活性染料湿短蒸设备、数码喷墨印花机、新型智能圆网印花机及控制系统等,不少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印染机械要创新,离不开对各种新型纤维的研究,离不开对各种新型染化料助剂的探索,更离不开各类印染新工艺的开发,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脱离了这个系统,印染机械的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实现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做到两个三结合十分必要。一是产、学、研三结合,印染机械厂必须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紧密结合,发挥各自在机械制造、理论研究、科学实验方面的特点,做到优势互补。二是染化料、印染工艺、印染机械设备三结合,印染机械行业必须真正了解纺织新品种的加工特点,了解印染新工艺对机械、电气、自控的要求,方能开发出全新的印染机械。
面向未来之二:绿色染整 众所周知,印染行业历来是我国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部门之一。纺织行业排污量占总工业废水的35%,其中印染行业废水又占全国纺织废水排放量的80%,且平均回用率仅为7%。目前,我国印染企业的单位产品耗水量一般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虽然近些年来印染行业也花了不少精力来进行污水治理,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大多停留在消极的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以生态观念和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开发新技术和新设备。从工艺、助剂、设备等多渠道着手,注重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生态平衡,变消极的“末端治理”为积极的“源头预防”,这对印染和印染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印染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绿色染整,首先要从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印染机械入手。印染机械行业与印染工艺紧密结合,在漂、染、印、整等主要工序上已经推出和正在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节能环保新设备。例如:在退煮漂前处理方面大力推荐一步法短流程、冷轧堆和溶剂处理工艺;丝光加工方面大力推荐热碱丝光和轧卷丝光工艺;染色方面大力推荐活性染料湿短蒸、冷轧堆染色和气流染色工艺;印花上大力推荐两相法工艺等等。更重要的是印染机械行业必须注重绿色染整工艺设备的研发。我国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绿色染整新技术中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生物酶处理技术、数码喷墨印花技术和纳米整理技术已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也获得了可喜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