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纤维检测是确定棉花等级的重要手段,也是定价的标准来源,还是棉纺织业加工选择的重要依据。棉纤维的品质直接制约着纺织加工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棉花生产加工企业不惜血本采用世界最先进技术,对本国产或进口棉进行严格检测。
然而,在今天的环境下,污染越来越重,污染程度甚至已成为决定棉纤维质量重要指标。原棉的污染度可决定其基本的属性。即使微小的杂棉都可能让整批棉纤维产品降低一个等级。据国际纺织制造联盟报道,由于污染物越来越复杂的缘故,在检测手段日益标新立异的同时,清除污染方法也开始大量涌现,但却没有阻止世界棉纤维品质的下降。尽管近来棉纤维技术有所改观,但原棉中的杂质、粘稠度和种皮碎片等问题仍然是一个难题,它困扰着世界棉纺工业。这一总结性论述出自国际纺织品制造商联合会(ITMF's)2009年展开的棉纤维污染调查结果。
ITMF每隔一年展开一次棉纤维污染调查。去年是自1989年采用新的调查方法以来展开的第十一次调查。调查报告颇具代表性,它涉及23个国家110家纺纱厂,并对63种不同的棉花长势做了评估。
下面是ITMF的调查总结:污染度——与2007年相比,没有改变;与2007年调查相比,本次显示,棉花污染轻重的比例没有改变,仍保持在22%左右。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棉纤维污染度如下,在被评估的所有棉花中约有6%被杂质严重污染,约有16%轻度污染。由于该结果显示的数据取自各类污染物的平均数,因此具体污染程度还要参照单个污染物的调查结果。在棉花加工过程中,“有机物”对其构成污染,其中焦油构成主要污染,其比例为4%~42%(2007:5%),其他有机污染物为落叶、羽毛、纸张、皮革等等。(2007:40%)其他构成严重污染的物质还有包装麻袋,如 “黄麻纤维线”(32%),“塑料编织线”(29%),&ldqu
粘稠度创最低记录“通过对纺纱厂的调查发现,2009年原棉的粘稠度下降为16%,创最低记录,相比之下,2007年为 21%。然而,棉纤维的高粘度仍是纺织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调查显示,粘稠度最高的棉花产自布基纳法索、贝宁湾、巴西、乍得和乌兹别克斯坦(中绒)。同时产自美国的如美国比马棉、以色列比马棉、马里或塔吉克斯坦(中绒)等棉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粘稠问题。而另一方面,产自希腊、美国(加利福利亚,东南部地区)、澳大利亚、非洲象牙海岸、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印度的原棉的粘稠度很低或不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