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再生水风险评价概述
再生水是否可以用于某种用途取决于水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方面的特性。排入城市污水系统的工业废水会带入一些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对污水的生物处理和其后的再生水水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再用于非饮用的情况,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出现病原菌传播导致传染病的可能性。虽然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流行病学上的证据能够证明,再用经过适当处理的污水引起疾病的爆发,但水的再用可能传播传染性疾病仍是公众关心的问题。原污水中可能存在的主要病原菌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细菌、寄生虫(原生动物和蠕虫)和病毒。
水体中微生物安全水平与使用的指示粪污染的指示生物的选取、处理工艺效果以及配水系统的完整性等有很大关系。目前粪大肠菌和总大肠菌是常用于评价粪污染水平和相关健康风险的评价指标,水质标准中常常根据用水方式的不同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然而,粪大肠菌只是对细菌性病原体的指示性很好,在预测肠道原生动物和病毒的灭活性和去除效果方面,相关关系却很差。例如Lechevalli和Norton发现应用大肠菌和温度为参数的多阶段回归模型预测水体中贾第虫卵囊的变化水平时,只有57%的相关性,通过细菌指示生物水平来正确预测隐孢子虫卵囊水平的模型目前还没有。
因此在已经满足水质标准的饮用水使用过程中,随着致病原生动物和病毒产生的水介疾病爆发事件越来越多,采用指示性细菌作为水质标准中微生物的唯一评价指标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再生水相对饮用水来说,无论在处理程度还是水质监测要求,都是明显不足,虽然在使用用途上,再生水主要用于人体接触较少的用途,而且强调了风险管理等措施,但应用风险评价程序可以预测再生水对人体的风险性,为环境条例的制定提供指导。
对那些具有潜在致癌性或其他已知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已经开发出一套风险评价程序方法,并在科学界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饮用水的健康风险评价是1974年国会制定的"安全饮用水法&
再生水中残留致病菌的感染的健康问题是再生水用户最为关心的方面,感染途径可能为摄取、直接接触、食用作物和呼吸。但有关人类致病菌的健康风险评价不似化学物质的评价方法先进,接受程度不高。在1991年举办的美国和以色列再生水会议上和制定美国国家再利用准则中对建立再生水标准的定量风险评价方法非常关注,但方法的有效性和接受程度还未得到充分认可,目前还没有根据定量风险评价方法而制定的消毒标准、再生水标准、致病微生物的水质标准。
根据假设的接触水平以及监测数据,目前微生物的风险评价主要用于非饮用目的的再生水系统,对可饮用供水的再生水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可用评价方法。
2 微生物风险评价程序
近年来,微生物的接触的健康风险的方法一直在研究和开发中。这些方法对NRC制定的对化学污染物的评价的四步式方法进行改进,以更适宜微生物感染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