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尹海龙, 薛红征
早在三千多年以前, 人们就采用池塘处理污水。美国第一个有记录的塘系统是1901年德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奥市修建的。欧洲最早且至今仍在运行的塘大概是192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市建造的塘, 处理该市生化处理厂的出水, 即作为三级处理用。我国也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稳定塘技术的应用研究。稳定塘具有显而易见的优点:①可充分利用地形, 工程简易, 基建投资省;②管理简单, 运行维护费低;③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 处理效果稳定,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营养物质;④无需污泥处理;⑤可实现污水资源化, 使污水净化和综合利用相结合。因而, 稳定塘已经不仅是一项污水治理技术, 更是一种污水回用和资源回收的技术, 更符合现代环境思想的要求。但稳定塘也存在诸多缺点, 如:①有机负荷低,占地面积大;②环境条件较差;③污泥淤积, 使有效池容减小;④处理效果受气候条件影响大;⑤悬浮的藻类使出水COD较高, 导致稳定塘在我国的应用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我国的各类稳定塘的运行情况, 基本上是“ 三三制” , 即1/3正常运行, 1/3间断运行, 1/3停止使用.为了克服稳定塘的缺点, 国内外的学者们提出了下述种种改进措施, 减小了稳定塘的占地面积, 改善了其环境条件, 使稳定塘工艺处理效果更加稳定可靠。
1 提高有机负荷, 减小占地面积稳定塘内生物浓度低, 处理负荷小, 可以通过改进供氧条件(如减小塘深、机械搅拌、跌水坡等)、改进水力条件(加入导流墙)、提高微生物浓度加入载体)、控制出水等途径来提高处理负荷, 减小气候对处理效果的影响。1.1减小塘深、机械搅拌高效稳定塘通过减小塘深, 机械搅拌强化藻类的增殖, 产生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环境, 形成更紧密的菌藻共生系统, 使有机物、氮、磷、病原体等污染物得以有效去除。高效稳定塘的深度控制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