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舜和,郭淑琴1 曝气生物滤池的发展及其分类曝气生物滤池(BAF)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欧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凭借良好的工作性能在污水处理领域受到了广泛重视。在国外,BAF的建设已初具规模,而观其国内的发展正方兴未艾。根据使用滤料的不同,BAF主要有两种形式:滤料密度大于水的BIOFOR滤池和滤料密度小于水的BIOSTYR滤池,本文主要介绍分析BIOFOR滤池的工作性能。BIOFOR滤池的基本构造主要包含:①密度大于1的生物滤料层,用于承载活性污泥;②用于布水布气的专用滤头;③防堵塞专用单孔膜空气扩散器及曝气系统;④反冲洗系统,维持滤池的正常运转。根据使用范围的不同,BAF可以分别应用于深度处理和二级处理。而根据处理目的的不同,又可划分为除碳池(C池)、硝化池(N池)和反硝化池(DN池)。由于城镇污水处理标准的提高,工艺出水多要求达到一级标准,因此需要设置反硝化池。通常可选择前置反硝化(DN池位于N池之前)或后置反硝化工艺(DN池位于N池之后),由于工艺机理不同,两者的设计方法有较大差异。在进行两种工艺的对比之前,首先介绍一下滤池设计当中的两个重要参数:负荷与滤速的关系。
2负荷与滤速2.1设计负荷的选取BAF工艺通常采用容积负荷,计算需要滤料的体积后确定滤池的过滤面积。如前所述,BAF可划分为C池、N池和DN池,因此设计负荷也有三种形式:BOD5负荷、硝化负荷和反硝化负荷。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以上三种负荷的取值范围分别为:3~6 kgBOD5/(m3·d)、0.3~0.8kgNH3-N/(m3·d)和0.8~4.0 kgN03-一N/(m3·d),由于范围很宽不好把握,这为设计工作带来困难。得利满研究中心1994年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收集了当时部分BAF的运行情况,其汇总的数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