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与顶梳梳理:
一、锡林梳理 (一)锡林对须丛的梳理过程 锡林梳针对须丛的梳理作用是梳针到达钳板下方时发生的。当钳板闭合时,上钳板钳唇把须丛压向下方,且锡林与钳板间梳理隔距很小,梳针向前倾斜,促使梳针刺入须丛进行梳理。但钳口外的须丛前端呈悬垂状态,梳针接触须丛时,须丛会向翘起。故在高速梳理时,锡林前几排针起着拉住须丛前端部分纤维而使整个须条张紧的作用,从而为后面梳针刺入须丛梳理创造条件。 (二)锡林结构 锯齿式整体锡林的结构如图4-5-1所示,它是由锡林轴1、锡林体(或称为弓形板)2和锯齿梳针3组成,锯齿的形状如图4-5-1所示,SXF1269A型精梳机的锡林直径为125.4mm。锡林体与锡林轴由紧固螺钉连成一体,轴与锡林体的相对位置可作相对调整。在锡林体的四分之一表面粘接有金属锯齿,可分为一分割、二分割、三分割、四分割及五分割五种,可根据纺纱质量要求选定;从而形成前稀后密、不同规格参数锯齿排列的锡林针面。几种不同整体锡林的锯齿规格参数见表4-5-1。


(三)锡林定位 锡林定位也称弓形板定位,其目的是改变锡林与钳板、锡林与分离罗拉运动的配合关系,以满足不同纤维长度及不同品种的纺纱要求。 锡林定位的方法是:如图4-5-2所示,(1)松开锡林体的夹紧螺钉,使其能与锡林轴相对转动。(2)利用锡林专用定规5的一侧紧靠分离罗拉表面,定规5的另一侧与锡林的锯齿3相接。(3)转动锡林轴,使分度盘指针对准设定的分度数。SXF1269A型精梳机的锡林定位是在37-38分度。

1、锡林定位的早晚与锡林梳理的关系 锡林定位的早晚,影响锡林第一排及末排梳针与钳板钳口相遇的分度数,即影响开始梳理及梳理结束时的分度数。锡林定位早时,锡林开始梳理定时、梳理结束定时均提早,要求钳板闭合定时要早,以防棉丛被锡林梳针抓走。SXF1269A型精梳机没有钳板闭合定时调整机构,钳板闭合定时比梳理开始定时早2-3分度。 2、锡林定位与分离罗拉运动配合关系 锡林定位的早晚,影响锡林末排梳针通过锡林与分离罗拉最紧隔距点时的分度数。锡林定位晚时,锡林排针通过最紧隔距点时的分度数亦晚,有可能将分离罗拉倒入机内的棉网抓走形成落棉。当所纤维越长时,锡林排针通过最紧隔距点时分离罗拉倒入机内的棉网长度越长,越易被锡林末排针抓走;因此当所纺纤维越长时,要求锡林定位提早为好。锡林定位不同时,锡林末排针通过最紧隔距点的分度见表4-5-2。 表4-5-2 锡林末排针通过最紧隔距点的分度数

(四)毛刷速度与锡林速度的配合 毛刷的作用是及时清除嵌在锡林针齿间的棉结、杂质及短绒,使其成为精梳落棉。毛刷对锡林针面的清洁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锡林针齿对棉丛的梳理效果。毛刷对锡林针面的清洁效果,与毛刷质量与毛刷插入锡林针齿的深度及锡林与毛刷的速比有关。国产新型精梳机普遍采用了粗细均匀、弹性好、细度细的白综毛刷,其清洁效果优于早期的黄综毛刷。毛刷插入锡林针齿的深度一般为2-2.5mm,锡林与毛刷的转速比为1∶6。随着锡林速度的提高及精梳机产量的提高,要求毛刷对锡林针齿的清洁效果更好,在新型精梳机采用了定时清扫锡林;即精梳机工作一段时间后,锡林转速自动减慢,而毛刷仍以高速转动,故毛刷与锡林的转速比大幅度提高,清扫锡林针面的效果更好。正常生产时,锡林与毛刷的转速比为1:6;清扫锡林时转速比为1:17-20。清扫周期一般为40分钟;清扫时间为10-15秒。另外在有些精梳机还采用了毛刷提前启动与延时停转,即在开车时,毛刷电机提前3-5秒启动;关车时,毛刷电机延时3-5秒停转。有利于提高开头车时毛刷对锡林的清扫效果。 二、顶梳梳理 (一)顶梳的作用过程及顶梳结构 须丛头端经锡林梳理后,由钳板送向分离钳口,当须丛头端到达分离钳口时,由分离罗拉及分离皮辊握持输出,同时顶梳插入须丛,随分离钳口运动的纤维尾部从顶梳梳针间拽过,完成对纤维的梳理。由此可知,顶梳的作用是梳理分离须丛的后端,即梳理钳板钳唇死隙部分及钳板握持点后边的部分。 顶梳虽只有一排针,但它的作用很大。它不仅可以梳理纤维的尾端,还能发挥纤维在分离过程中相互摩擦过滤作用。因为在分离过程中,从顶梳中抽出的纤维只是薄薄的一层,这一薄层纤维被分离钳口握持以快速运动;而嵌在顶梳梳针间的大量纤维仍以慢速运动。由于这两部分纤维速度相差很大,因此当快速纤维从慢速纤维中抽出时,慢速纤维对快速纤维的尾端起到摩擦过滤作用,把短绒、棉结及杂质等阻留下来。 SXF1269A型精梳机顶梳的结构如图4-5-3所示。顶梳用特制的弹簧卡固装于上钳板上,并随之一起运动。图(甲)顶梳梳针结构;图(乙)为针板结构,顶梳梳针植于其上,顶梳梳针与针板的夹为180,以使梳针更有效地梳理纤维;图(丙)为顶梳托脚,用铝合金制成,针板置于其上。

影响顶梳梳理的因素 1、顶梳的高低隔距 顶梳在最前位置时,顶梳针尖到分离罗拉上表面的垂直距离,如图4-5-4所示,d为顶梳的高低隔距。高低隔距越大,顶梳插入棉丛越深,梳理作用越好,精梳落棉率就越高。高低隔距过大时,会影响分离接合开始时棉丛的抬头。

图4-5-4 顶梳的高低隔距与进出位置 图4-5-5 顶梳高低位置的调整 SXF1269A型精梳机顶梳的高低位置用偏心轴来调整。如图4-5-5所示,松开图甲中的螺丝3,转动偏心旋钮1到所需要的植后,再扭紧螺丝3即可。顶梳高低隔距共分五档,分别用-1、-0.5、0、+0.5、+1来表示,标值越大,顶梳插入棉丛就越深,不同标值时的A值大小见表4-5-3。顶梳的高低隔距一般选用+0.5档,顶梳高低隔距每增加一档,精梳落棉约增加1%左右。

2、顶梳的进出隔距 顶梳的进出隔距是指顶梳在最前位置时,顶梳针尖与分离罗拉表面的隔距,如图4-5-4所示。进出隔距越小,顶梳梳针将棉丛送向分离罗拉越近,越有利于分离接合工作的进行。但进出隔距过小,易造成梳针与分离罗拉表面碰撞,SXF1269A型精梳机顶梳的进出口隔距一般为1.5 mm。 顶梳的进出隔距的调整方法是:使钳板运动到是前位置,用定位工具1与前分离罗拉2靠紧,调整顶梳3的位置,并使顶梳与定位工具靠紧后固定顶梳位置,此时顶梳的进出隔距为1.5 mm。 3、顶梳的植针规格 顶梳的植针规格包括:针号和针密等,它对梳理作用有着重要影响。梳针的密度应控制在使喂入纤维层中最小的棉结、杂质和短纤维被阻留在顶梳的后面;植针密度越大,阻留棉结杂质的效果越好。如果密度过大,纤维与梳针之间的压力增大而使摩擦阻力过大,将使纤维受力过大而被拉断或将梳针拆断。精梳机的顶梳植针密度一般为26根/cm,纺纱持量要求高时,也可采用28根/cm或30根/cm。 4、顶梳的针面状态 顶梳的针面状态必须保持清洁,才能发挥其梳理效能。如果梳针长时间不清扫,梳理质量会明显下降,输出棉网质量会明显恶化。为了保持梳针清洁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在有些棉精梳机上采用了顶梳自动清洁装置,每一钳次,清扫一次。另外如有缺针、断针、并针等情况发生,必须及时维修,否则梳理效果会明显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