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玲O 前言 紫外线按辐射波长不同,可分为UVA(315~400 nm),UVB(280—315 nm)和UVC(280 nm以下)三个波段。UVA也称晒黑段,此波段的紫外线很少被臭氧层吸收,大部分可到达地面,并穿透人体真皮,伤害皮肤的骨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久之使皮肤老化,失去弹性,出现皱纹,黑色素沉积。UVB一般称晒红段,可被臭氧层吸收,只有极少量到达地面,但UVB对皮肤的伤害远大于UVA,其穿透力可达表皮层,引起皮肤发红、产生黑色素、晒斑,甚至造成灼伤。过量UVB照射还会诱发皮肤病,引发白内障,降低人体免疫功能。UVC几乎被臭氧层吸收,基本达不到地面,对人体的影响可不考虑。 近年来,大量排放的氯氟烃化合物使臭氧层和地球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逐年增多。据新西兰国家气象局统计,过去10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了12%。 阴天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量约为40~60 kJ/m2.晴天约为80—100 kJ/m2,炎夏烈日约100~200 kJ/m2.而人体皮肤每天接受紫外线的安全辐射量应在20 kJ/m2以内。服装是人们防紫外线辐射的重要屏障,普通服装的遮挡率一般在50%,达不到对人体安全防护的要求,所以要开发专门的抗紫外线纺织产品,随之而来的是对其检测,已成为行业关注的问题。澳大利亚、美国、欧盟和我国等均提出了纺织品抗紫外线性能检测方法。本文阐述纺织品抗紫外线性能的几种常用检测标准,并作进一步比较。
1 澳大利亚/新西兰检测标准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紫外线照射强度高的国家,其皮肤癌患者每10年增加1倍。1996年两国首先提出了AS/NZS 4399:1 996 Sun protective c10thing—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日光防护服评定和分级标准》,用于测定贴身防护纺织品、服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