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筘痕(Reed Mark)
外观:在胚布之两根经纱间,有较大之间隔,且能看到织入之纬纱,受钢筘筘齿之作用而锯齿形痕迹。
成因:1).钢筘筘齿变形,未能将经纱控制在定位,或者筘齿发生松动。 2).经纱中有一根或间隔之数根,于织造时所受之张力过大。
(16)边撑痕(Temple Mark)
外观:在布边内有约2至5公分宽之针刺或受针刺刮拉之痕迹。严重者致使该部位之纬纱发生波浪形之弯曲。
成因:边撑器选用之针粗细不宜,及边撑器刺环卡死不能回转,或回转不够畅顺。
(17)轧梭
外观:在近布边之位置,连续有甚多根之断经,虽经接妥,但在续织后布面仍有许多纱尾,且接合部位织出之布面,稀密异常。
成因:梭子在梭道中被夹持,因之截断甚多之经纱。多由梭子结构不良,投梭与开口运动受到阻碍所形成。现使用之无梭织机,则可避免此种瑕疵之发生。
(18)方眼(Reedness)
外观:相判之两根经纱挤在一起,左两根与右两根间之空隙则增大,与纬纱形成棋盘状之小方格子。
成因:1).织造时织口启开之角度过大。 2).上下两层之经纱张力相差过大。 3).钢筘之筘齿排列密度不匀。
(19)纱尾(Yarn Tail)
外观:在布面上或布边处,残留有伸出布面之纱尾。
成因:因经纱或纬纱断裂,接妥后未将纱尾剪除。或织机之边剪失灵,未将换纬后之纱尾剪除。
(20)接头(Knot)
外观:布面上有紧密打结之粗大小圆球。
成因:经纱或纬纱断裂后接合,所打之结太大,凸出于布面。
(21)跳纱(Float)
外观:经纱或纬纱未依照规定之组织织入,而浮于布面上者。
成因:织口启开之角度太小,或综丝悬吊不平,及少数之经纱特别松弛。
(22)蛛网
外观:相判之经纱或纬纱,发生同部位连续性之跳纱,而使让一部位之织物无交织点,形成网状。
成因:与跳纱同,唯较严重。
(23)织造破洞(Weaving Hole)
外观:胚布之经纬纱断裂,形成大小不同之破洞。此种瑕疵易发生在经纬较密之织物。
成因:梭子摩擦,刺辊把持钓挂,均会使经纬断裂,再者轧梭亦可使经纱崩断。(24)松经(Slack End)
外观:一根织入布中之经纱,在其交织点部位,较正常者凸凹布面,有向上拱起之现象。一般在工厂多称之谓筋立。
成因:单独一根之经纱织造时所受之张力较小,或将经纱接合后该根经纱过于松弛。
(25)松纬(Slack Filing)
外观:一根织入布中之纬纱,在其交织点部位,较正常者凸出于布面,有向上拱起之现象。一般多不明显。
成因:单独一根之纬纱,织造时所受之张力较小。
(26)紧经(Tight End)
外观:布纹中一根经纹较为平值,交织点有凹入布面之现象,在斜纹、缎纹织物较为明显,严重者会导致布身不平。
成因:经纱中之一根于织造所受之张力过大,或经纱断裂后接合拉得太紧。
(27)紧纬(Titht Filling)
外观:布纹中一根纬纱较为平值,交织点有凹入布面之现象。此种瑕疵较为少见,既有之亦较紧经为不明显。
成因:纬线退管或退筒不畅顺,偶然在织入时所受之张力过大。
(28)裂隙
外观:并列之数根经纱或纬纱,成弧形倾斜,形成缝隙者。
成因:较大之粗结、飞花、经缩、纬缩等,经剔除后,未将其邻近之经纱或纬纱以钢梳梳理密合。
(29)修补根
外观:织造产生严重之瑕疵,虽经排除、修补,但仍残留有痕迹。
成因:断经、稀弄、密路等,虽经修布人员用钢梳梳理,但纱之排列仍不正常,且有弯曲之现象。
(30)推纱(Teariness)
外观:织物中之纬纱不平直,有小片面积之纬纱同向一方向弯曲之现象。在丝状纤维用作经纱,短纤维纺纱用作纬纱,或经纱远较纬纱为细之织物则较常见。例如富贵绸、拉毛布、牛津布等。
成因:1).织物之组织设计不当,经纱与纬纱之交织点易发生滑动。 2).纬密较稀,于织造时经纱所受之张力过大。 3).在印染整理加工过程中,布行进时受间断性之过度夹持。
(31)破边(Broken Seelvage)
外观:布边之边纱连续断纱三根以上,布边裂开形成缺者。
成因:1).织造时边纱所受之张力过大,因而断裂。 2).边撑器使用不当或规格不符,将边纱拉断。
(32)紧边( Tight Selvage)
外观:布边织造平直,但在邻近布边内之布身,则有松皱之现象,布边与布身不一样平坦。如将布匹平展后,布边呈现较布面紧张之状态,或布面有垂兜现象。成因:织造时作布边之经纱张力太大。
(33)松边(Slack Selvage)
外观:布边不平坦,似荷叶边之形状。如将布匹平展后,布面平坦而布边有曲皱或成耳边形之现象。
成因:织造时用作布边之经纱张力太松。
(34)锯齿边
外观:两布边之最外边缘不平直,成锯齿形弯曲变化者。
成因:1).用作布边之经纱根数太少,或布边线断裂后未再接合,致边纱根 数不足。 2).投梭力或纬纱引出之张力过大。
(35)送经不匀
外观:布面纬纱之密度,微作周期性稀密之变化,视之有稀一段密一段之感觉。成因:织造时经纱送出之张力或送出经纱之速率不稳定。
(36)漏针
外观:在针织物两列毛圈间之距离,较正常者为大。横向两毛圈间相连之线段趋向平直。
成因:纬编针织物在织造时,因纱未吃入针内,致少织一列毛圈。
(37)配纱错误
外观:先染纱之织物,或在组织上有不同规格纱之织物,纱未照设计之规定排列,致花纹或图案未达预期效果。多发生在条子布、格子布及多种规格经纱之提花布。
成因:1).条子布、格子布经纱根数配列未符规定,或格子布纬纱织入根数未 符规定,致条子、格子形状异常。 2).整经未将不同规格之经纱依规定配列,或未依照规定织入不同规格 之纬纱。
(38)浆斑(Starch Lump)
外观:在胚布之布面出现浆料干块或斑点。
成因:浆纱用之浆液未能完全糊化,压浆罗拉磨损,罗拉表面不平。
(39)霉斑
外观:胚布之表面出现灰黑色或淡红色发霉之斑点。
成因:存放位置湿度过高,存放时间过久。梭织布-印染后整理-瑕疵解读:(1)油滴状染斑(Gasoline Spot)
外观:多发生在E/R混纺织物,染色后有油滴状之斑点,较正常部位颜色稍深。以放大镜观察,在织物浓色部位之毛绒,尖端呈现微小珠状,且较正常部位之毛绒为多。
成因:此乃由于烧毛不均匀所致,染斑浓色部位,毛绒未能充份烧除,在尖端成为融团,吸色性较强,故染色较浓。
(2)布芒(Fuzz,Nap)
外观:染色整理后之织物,布面仍有细微之毛绒,与布纹之色泽相异。
成因:1).烧毛不够充份,未将布面之毛羽彻底烧除。 2).利用液流式染色机染色时,喷嘴之喷流太强。
(3)浸透不良斑(Inperfect Penetration Of Dye)
外观:染色后之布面呈现深浅之彩云状。
成因:1).退浆、精浆不够充份,或经处理脱下之腊质等物,再附着于织物上 。 2).浴染时浴比过小,升温速率过快,使染色液呈胶化之状况。
(4)精练斑
外观:在精练过程,精练掉下之织物中非纤维物质与精练剂结合,再夹杂有织物掉落下之毛绒,又粘附在织物表面上。视之布面上有不规则片状之黄色痕迹,以指甲轻刮,则有短毛绒及碎屑掉落。
成因:1).精练剂于常温中易于凝结。 2).用精练釜精练时,水洗不够充份,或水洗之温度较低。 3).在连续式精练,精练室内积有沉积物,或精练药槽内泡沫过多及轧 辊表面不洁。
(5)练漂破洞(Bleached Hole)
外观:胚布正常,经过氧化氢漂白后,布面有相判之经纱或纬纱断裂,形成小破洞。
成因:布面上粘有铁锈,或漂白浴用水中含有铁离子,在布匹漂白过程中,与过氧化氢急骤氧化而使纱断裂。
(6)色花(Skilteriness)
外观:布面有不规则片状之颜色深浅。
成因:前处理工程之退浆,精练未能彻底作好。
(7)雾斑(Mist)
外观:片状之染斑,有深有浅,轮廓不明显,形状大小不一,发生之位置不集中,亦无一定之规则。
成因:1).待染之织物,被溅到污水或其它药品。 2).练漂后未立即烘干,长时间堆积在布车上,部份织物发生风干之水 印。 3).胚布沾染油污,胚检时以强力去污剂刷洗后残留之痕迹。
(8)色差
外观:染色或印花织物,染出之成品颜色,或印花花纹之颜色未能与所指定 者完全相同。
成因:1).指定色样所用之样本过小,打样后对色时即未能作到完全相同之对 色。2).于配制染色液或调制印花浆时,称量染料、助剂不够精确。3).制程与打样之条件未能完全配合,且未作经验性之修正。
(9)缸别色差
外观:大批量之织物,分数缸或一缸数次染色,非在同一缸染色者,有色光 深浅之差别。
成因:各缸虽同一型式,但其功能会略有差别。在染色制程中,各次操作之条件亦无法尽同。
(10)阴阳色
外观:染色全幅织物,正、反两面之颜色有色差。
成因:1).压染轧辊出布边,布匹行进方向未与压吸线在同一平面内。 2).压染后预干时织物两面所受之热量不同。 3).树脂加工时织物两面所受之风速不同。
(11)左右色差
外观:全幅之织物,由左布边至右布边颜色逐渐变深或变浅。将两布边折合 对比,颜色有显著之差别。
成因:1).压染机轧辊之压吸率,由左至右逐渐变大或变小。 2).印花滚筒罗拉或滚纲雕刻或制作不善。 3).印花滚筒罗拉或滚钢左右所受之压力大小不等。 4).在预干、固色或树脂加工时,箱内左右之温度或风速不相同。
(12)中稀、中浓(Listing)
外观:织物在近布边与近中央部位之颜色,有深浅之差异。成因:1).在开幅交卷染色机,扩布装置曲度不适宜,使布幅吸着染液率不一 致。染液槽内之温度两端与中央不一致。添加新染色液不均匀。 2).在液流染色机,织物循环速度较慢,而升温之速率较快。 3).在开幅连续式染色机,轧辊中央与两端压吸率不一致。烘干时温度 与风速两端与中央不均一。在连续染色过程中,布身所受之张力不均一。 4).前处理加工时已形成之织物中央与两边不一致。 5).罗拉或罗大利印花时,所施之压力中央与两端不一致。 6).染色后未随即树脂加工,或上树脂后未完全烘干,长时间堆积。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