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涤纶纤维低温染色主要借助于载体,但传统载体存在毒性大、刺激性气味重,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无法广泛应用。因此,研发既具有高效促进作用,又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低温染色促进剂意义重大[1-9]。
在研究了一系列对低温条件下涤纶染色有潜在促进作用的化合物的基础上,筛选出一类促染效果突出的具有双亲和特殊结构的无毒有机物。该类化合物属芳香族酯类化合物,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它们对同样带有芳环和酯基的聚酯纤维有增塑、膨化作用[10-12],从而有利于分散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同时,其芳环结构及环上带有能与染料产生氢键结合的—OH、—COOH等基团,有利于吸附和携带染料。
在对一系列该类有机物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双苯环结构,无毒、无味的环保型促进剂BLB,并对该类促进剂在涤纶低温染色中的促进作
用进行了研究。
1试验部分
1.1材料和药品
织物纯涤纶织物(平纹)。
染料分散红FB200%,分散黄M-4GL200%,分
散深蓝HGL200%;其染料结构式如下:
化学药品丙酮、氢氧化钠、保险粉(均为化学纯);促进剂BLB(实验室自制)
1
1.2仪器
IR-12红外染色机(杭州三锦科技有限公司),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Datacol-orSF600X测色配色仪(Datacolor公司)。
1.3染色方法
1.3.1染色工艺
(1)染色配方
分散染料/%(owf)1
BLB/%(owf)x
染色温度/℃T
染色时间/mint
pH值4~7
浴比1∶25
(2)对照染色配方
染色配方(1)中不加BLB。
(3)冬青油载体染色配方
分散染料/%(owf)1
冬青油/%(owf)2
染色温度/℃105
染色时间/min60
pH值7
浴比1∶25
3.2工艺曲线
1.4测试方法
1.4.1上染百分率
用722型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原始染液的吸光度A0及不同染色条件下残液的吸光度A1,按式(1)计算
上染百分率E:
E=(1-A1/A0
1.4.2染色K/S值
使用Datacolor测色配色仪测定染色织物的K/S值。每个试样在不同位置测三次,取其平均值。测试参数:光源D65,大孔径。
1.4.3染料提升性的测定
取染料浓度分别为:1%,2%,3%,4%和6%,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染色试验,测定上染百分率,计算纤维上的染料量。
1.4.4色牢度
皂洗牢度参照GB/T3921.3—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洗色牢度》测试。
升华牢度参照GB/T6152—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热压色牢度》测试。
2结果与讨论
2.1促进剂BLB浓度对染色的影响
理论上,高温型分散染料分子较大,其染色温度较低温型和中温型分散染料高,在较低温度下,其上染率较低[1,13]。基于此,选用分散深蓝HGL来研究促进剂BLB对分散深蓝在低温下的促染效果,更有实际意义。
本文如没有特殊注明,均选用高温型分散深蓝HGL。为了考察促进剂BLB的促染作用,按照染色配方,不加促进剂BLB或添加不同浓度的BLB,在105℃对涤纶织物进行染色,测定染样的上染率,结果如图所示。
温度105℃,染色时间60min,pH值7。
由图1可知,在105℃下不加BLB染色时,上染率只有43%;BLB用量为1%时,上染率显著提高,达77%左右;BLB用量为2%时,上染率达到最高值95%。这说明BLB对分散染料在聚酯纤维上的染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BLB用量超过2%时,染料的上染率却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染浴中过量的促进剂会形成与染料亲和力较高的第三相,改变了染料在纤维和染浴中的分配系数,使更多的染料羁留在染浴中,反而降低了上染率[1]。因而,在染色中控制促进剂的用量具有重要意义。
2.2温度对上染率的影响
在不同温度下,采用1.3.1节中促进剂BLB染色配方和对照染色配方进行染色试验,测定染样的上染率,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知,在90~120℃,随着
本研究采用经过90℃预定形的涤纶织物,Tg约为105℃。在Tg温度以下染色,纤维大分子处于刚性的“玻璃态”,染料很难进入。低于100℃染色不添加促进剂BLB的染样,上染率在20%以下;只有当染色温度超过Tg,达到110℃以上时,上染百分率才有较大提高。当添加BLB进行染色时,在低于100℃低温条件下,上染率就高达90%;105℃时,可接近95%,达到120℃高温高压染色的水平。由此可推测,促进剂BLB对涤纶纤维有优良的增塑作用,大幅降低了纤维
的玻璃化温度[3],使纤维无定形区的分子链段在较低温度下就能运动,增加了纤维中的瞬时空穴,促进了染料上染[10-12]。
2.3染色时间对上染率的影响
在分散染料涤纶染色过程中,达到染色平衡所需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工艺参数,与纤维和染料的性质、染色浓度以及染色温度等条件有密切关系。分别测定105℃染色时不同保温时间染色试样的上染率,结果见图3。
由图3知,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上染率不断提高,染色60min后,上染率开始趋于恒定,不再有明显增加,说明染色已达平衡。因此,促进剂BLB低温染色所需的保温时间与高温高压染色所需时间相仿,以60min为宜。
2.4pH值对上染率的影响
BLB浓度2%(owf);温度105℃,染色时间60min。
由图4知,在105℃下,染浴pH值在4.0~7.0内变化,对上染率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推测,在低温条件下,染料较稳定,不会出现高温染色时因pH值控制不当而发生染料水解,导致对涤纶亲和力下降,使上染率降低和染色色光变化等问题[1,13]。因此,一般情况下,使用促进剂BLB的涤纶低温染色,可以采用中性染浴。
2.5促进剂BLB对染料提升性的影响
染色提升性是指随着染液中染料用量的增加,纤维上的染料量相应递增的
采用不同的染料浓度,用1.3.1节中BLB染色配方及对照染色配方进行染色,以原始染液中的染料浓度为1%(owf)时纤维上的染料量为标准100,通过上染率换算得到不同浓度染色时纤维上的相对染料量,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知,加入促进剂BLB,偶氮、蒽醌、杂环型分散染料的提升性明显增加。这可能是因为BLB对涤纶纤维产生了增塑膨化作用,降低了涤纶纤维的结晶度,并增大了纤维的自由体积,从而提高了低温下纤维的得色量[10-12]。对于这三只不同结构的分散染料,BLB对其提升性能的影响不同。BLB对偶氮型分散染料的提升性能影响最大,蒽醌型分散染料次之,杂环型
分散染料最差。就总体而言,BLB均能显著提高这三只不同结构分散染料的提升性。
2.6促进剂BLB与常用载体(冬青油)染色比较
为了进一步评价BLB的促染效果,分别用BLB和常用载体冬青油进行平行染色试验(染料浓度为1%),比较两种工艺的上染率、K/S值和染色牢度(见图6、图7和表1)。
由图6知,对于蒽醌型分散红FB和偶氮型分散深蓝HGL,促进剂BLB和冬青油的促染效果相当;对于杂环分散黄M-4GL,使用BLB染色的染料上染率则比使用冬青油染色的明显提高。
由图7知,对于这三只不同结构的染料,加入BLB染色后,织物表面的得色量较冬青油染色的高。这与BLB和冬青油对上染率的影响结果是一致的。
从表1可知,BLB和冬青油染料的色牢度相近。因篇幅有限,本文只对环保型促进剂BLB在涤纶低温染色工艺中的应用特性进行了探讨,对于促进剂BLB增溶染料、膨化纤维和促进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将另文发表。
3结论
(1)环保型促进剂BLB对涤纶纤维分散染料低温染色有明显的促染作用
(2)促进剂BLB的染色工艺为:促进剂BLB浓度2%(owf),温度105℃,保温时间60min,pH值为7。
(3)在较低温度下,BLB能显著提高偶氮、蒽醌、杂环型分散染料的提升性,且对不同类型染料的适应性良好。
(4)促进剂BLB染色效果要接近或超过常用载体(冬青油),各项染色牢度也与常用载体工艺相当。
参考文献:
[1]王菊生,孙铠.染整工艺原理(第三册)[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7.
[2]王永宏,崔淑玲.分散染料低温染色现状及趋势[J].毛纺科技,2006(10):25-29.
[3]YangYQ,HudaS.Comparisonofdispersedyeexhaustion,coloryield,andcolorfastnessbetweenpolylactideand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J].JApplPolymSc,i2003,90:3285-3290.
[4]UjhelyiovaA,BolhovaE,OravkinovaJ,TinoR,MarcincinA.Kineticsofdyeingprocessofblendpolypropylene/polyesterfibreswithdispersedye[J].DyesandPigments,2007,72(2):212-216.
[5]何银虎.染整助剂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实用手册[M].北京:化工电子出版社,2004.
[6]Barin.iVesicleprecursorsinthedyeingofpolyesterwithdispersedyes
[J].DispersionSciTechno,l1998,9(7):75-87.
[7]CarrionFiteFJ.DyeingProcessofPolyesteratlowTempera
neticsofDyeingwithDisperseDyes[J].TextileResJ,1995,65(6):360-370.
[8]KimIk-soo著,马正升译.对十二碳烯基二甲基溴化铵存在时涤纶纤维和尼龙6纤维的低温分散染料染色[J].国外纺织技术:纺织针织服装化纤染整,1998(11):24-27.
[9]GiorgiMRD,CadoniE,MariccaD,PirasA.Dyeingpolyesterfibres
withdispersedyesinsupercriticalCO2[J].DyesandPigments,2000,45(1):75-79.
[10]吴赞敏,吕彤.助剂对聚酯纤维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J].纺织学报,1999(3):61-63.
[11]金日光,华幼卿.高分子物理,第2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2]KimTK,SonYA,LimYJ.Thermodynamicparametersofdispersedyeingonseveralpolyesterfibershavingdifferentmolecularstructures
[J].DyesandPigments,2005,67(3):229-234.
[13]赵涛主编.染整工艺学教程(第二分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