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纱精确定长提高经济效益
□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彭传新
粗纱机精确定长可以提高落纱工集体换粗纱的效率,减少落纱工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产品制成率,降低生产成本。由于这些潜在的优点能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所以近年来粗纱机精确定长技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长期以来,粗纱落纱长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总是存在较大的误差,并且操作起来难以控制。排与排之间及台与台之间的差异少则几米,多则五六十米甚至更多。我公司为了节约用工,细纱工序全部采用整台细纱整体换粗纱方式,从而产生了大批长度不等的粗纱头,虽然可以将其回用,但是降低了产品制成率且损伤了纤维,同时还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一、粗纱设定长度和实际长度
虽然粗纱的设定长度是统一设定的,但是到达设定长度的瞬间,龙筋总是处在一个“任意点”上,该点距离落纱停车点的位置总不一致,且随意性大。同时纺纱过程中纺纱张力、卷绕张力、轴向密度、径向密度、粗纱伸长率都不一样;断头停车及人为停车时,传动系统的间隙顿挫、惯性的积累误差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每排纱的实际长度等于设定长度加“任意点”至落纱点所卷绕的长度,而这个长度是不确定的。由此可知,依靠“设定长度值”难以精确设定粗纱长度。有的设备厂家把程序进行了修改:当“设定长度值”到达后,无论龙筋处在什么位置或什么方向,立刻自动寻找落纱停车点进行落纱。这样做可以使长度差异最多不超过最外层纱线长度的1/2(例如定量为3.15克/10米、定长为3000米的粗纱,长度差异大约在18.5米左右),虽然长度差异有所减少,但是当落纱时如果龙筋向下运行,粗纱处在逆向绕纱,会使得细纱值车工换粗纱接头时容易拉断头,给细纱值车工带来不便。
二、“定层”计长落纱方式对比
经多次试验、测量,纺纱长度与纺纱层数呈近似线性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不同定量的粗纱可通过不同的纺纱长度找到对应的纺纱层数。由此,我们外加一套机构(以下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