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堆前处理一般是在坯布烧毛后直接浸轧碱氧工作液,由于坯布上含有天然杂质及浆料,织物具有一定的拒水性,所以,织物在浸轧工作液时,渗透性和抱水性都很差,织物的实际带液量亦较低。在冷轧堆前处理工艺中,织物的浸轧带液量与轧染时不同,因为浸轧工作液后,在打卷和堆置过程中,有“排液”问题,也就是说,织物表层的工作液,在打卷和堆置过程中,会从布卷中挤出来。因此,织物的浸轧带液量,是指织物上卷后在堆置过程中的实际带液量(即织物内部渗透和纤维抱和的液量),而不是织物浸轧工作液后,在上卷前的带液量。例如:14.6tex×14.6tex,133×100纯棉防羽绒布,浸轧工作液后,上卷前的带液量可达60%一80%,而上卷后堆置过程中的实际带液量只有40%左右,其余的工作液都被排掉了。因此,在冷轧堆前处理工艺中,织物实际带液的多少,对练漂质量才有现实意义。
为尽力提高织物实际带液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备。工作液轧槽不应采用普通浸轧槽,而要经过改造的浸轧槽,即导辊为上四下三,直径150—200mm,二根上导辊要配有加压的压力辊。轧车应采用大直径轧辊。
②助剂。在冷轧堆前处理中,由于工作液中烧碱和双氧水浓度较高,为此,务必选择耐碱性、渗透性优良的精练剂和渗透剂(一定要在冷轧堆工作液中测试,在水中测试的结果,无实际意义)。
③工艺。织物浸轧工作液时,车速不宜太快,以不超过30m/min为好。第一道轧车压力要大,力求压干,第二道轧车压力可适当小些。A字架压辊不宜过重,以免“排液”太多。上卷时带液量,以布卷两端稍有泡沫和工作液溢出为准。带液太多,布卷容易滑脱。堆置时,布卷转速以4—5r/min为宜。太快会因离心力将内部工作液甩出。堆置时布卷环境温度以40℃较为合适。温度过高,布卷中的双氧水分解过快,布层间会产生一定的气压,使排液加重,这样既会影响练漂效果,又会产生卷内外白度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