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纺工艺对成品质量的影响
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纺织品国际贸易量的增大,纺织产品品种的多样化,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对优质棉纱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国产棉纱线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多的成纱棉结不仅严重影响成纱与布面的质量外观,而且还影响染整加工及纺纱、织造过程的连续性。因此,“93标准”比"78标准”增加了棉结粒数的考核,成纱棉结成为衡量纱线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对成纱棉结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也就成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棉结的定义与检验方法
经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棉结有60—70%是由原棉性能不良所造成的,但也有是因为纺纱工艺不良所造成的。根据gb/t398—93标准规定,棉结是由纤维、未成熟棉或僵棉,因轧工质量不良或纺纱过程中处理不善集结而成。其检验方法为:在不低于400lx的照度下,光线从左后侧射入,检验面的安装角度与水平面成45°±5°角,检验者的视线与纱条成垂直线,检验距离以检验人员的目力在辩认疵点时不费力为原则。
2、原棉性能与成纱棉结的关系
关于原棉各项物理性能与成纱棉结的关系,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成熟度好的棉纤维,它的吸湿能力小,单纤维强力大,天然卷曲多,纤维的弹性、刚性好,因此,其抗拉,抗压、抗弯的能力强,在加工过程中不易受损伤,纤维在受表面磨擦而受搓、揉、纠缠形成棉结的机会少,同时,纤维在开松、打击、分梳、牵伸过程中承受机械力作用而产生损伤、断裂也少,短纤维率的增加少,因此,棉结形成的机会就少,成熟系数与成纱棉结粒数的关系见图1。
3、梳棉工艺与成纱棉结的关系
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棉网上棉结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成纱的棉结数。因此,如何减少棉网棉结数,提高梳棉机的分梳效果对控制成纱棉结非常关键。通过我校实习工厂生产实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合理分配清梳落棉,提高棉卷结构质量
对一般
3.2提高梳棉机的分梳效能
梳棉机的强分梳,可使纤维单纤化程度提高,这不仅有利于纤维和杂质的分离、减少纤维的相互纠缠,同时还可以松解棉卷中带来的部分棉结。因此,我们对锡林、盖板、道夫、刺辊针布选用了分梳效果好的新型针布,并对锡林盖板、锡林道夫、锡林刺辊、刺辊给棉板这些部位采用较小的隔距。既增强了刺辊部分握持梳理的能力,又提高了锡林、盖板部分自由梳理和反复梳理的效能。
通过试验我们可以看出,低速紧隔距生条棉结数量比高速紧隔距棉结数量多;盖板隔距增大,生条棉结数量显著增加;增加锡林速度,梳理度增大,使纤维梳理充分,容易排除棉结,同时,单位针面和纤维上受到的平均梳理力下降,纤维不易受力而伸长过大,可以减少由于纤维回弹形成的棉结和纤维断裂形成的棉结。紧隔距使针齿与纤维的接触多,纤维易被针齿握持,针齿刺入纤维深,分梳作用增强,棉结易排除。
3.3改善纤维转移情况,减少新棉结的形成
梳棉机上形成新棉结的根本原因是纤维间的搓转和擦转,而返花、绕花和挂花等不正常现象,常易造成剧烈摩擦,从而导致纤维搓转和擦转而形成棉结。返花、绕花和挂花的主要原因是速比或隔距配置不当,或开松梳理元件的锋利光洁度不够。因此针对上述产生原因,我们主要采
3.4加强温湿度管理,控制纤维上机回潮
棉纤维在高温高湿下的塑性大,抗弯性能差,纤维间易粘连,易形成棉结,特别是成熟度差的原棉,在高温高湿下,更易吸收水分,形成棉结,又因高温高湿下的纤维弹性差,在盖板工作区往往会由于未被梳开而搓转成棉结。因此,使梳棉工序保持较低的相对湿度,一般为55-60%,使纤维处于连续放湿状态,以控制半制品的回潮率,使纤维间抱合力减小,保持较好的弹性和刚性,有利于开松、除杂、分梳和转移,减少纤维与针齿间的摩擦和充塞针隙现象。
4、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1)成熟度差的纤维,在加工过程中形成棉结的概率要比正常的棉纤维形成棉结的概率大。
(2)梳棉工序的工艺配置是影响棉结多少的关键,加强剌辊部分的排除棉结杂质的效果,要贯彻"紧隔距,强分梳"的工艺原则,适当增加锡林转速,并注意做好"四锋一准",改善纤维的转移,有利于减少新棉结的形成。
(3)梳棉工序要加强温湿度的控制,以减少棉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