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工技术简介
根据回归反射的原理和回归反射织物的结构,可以看出回归反射织物由基布、反射层、化学树脂、玻璃微珠等组成。采用何种加工工艺使多种材料组合一起,从而保证其反光布具有与其它纺织品同样的服用性能,是研究开发及生产厂商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单从回归反射织物的结构上可以看出:反射层、学树脂、玻璃微珠等材料是在基布之上,因此采用涂层、复合、热压等多种加工技术组合一起的加工方法是势在必行。对于这样一种多层材料复合的产品,关键是要保证从光源发出的入射光经回归反射元件折射、反射后,大部分回到光源方向和位置,以起到醒目作用。制作时全部的光路要畅通无阻,保证微珠呈单层均匀密集排布于织物表面,且根据服用的特点,要求耐磨、耐洗、防水等。反光材料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多门学科,包括纺织、化工、机电、轻工、光学等,加工工序长,设备、工艺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只能根据其回归反射原理进行探索研究。在加工过程中,除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如织物、浆料、珠子等是主要因素外,涂层与植珠设备和一系列加工工艺技术也是极其重要的。根据微珠的施加方式,可分为三种加工方法:
1、涂珠法:
所谓涂珠法就是将玻璃微珠与粘合剂混合调制成涂层浆,涂刮于织物上而成。按工艺流程的不同又可分多道加工法、和一液一道加工法。
(l)多道加工法:
基布一涂底层一涂反射层一涂玻璃微珠层一后处理(涂透明树脂、防水等)。在基布上涂底层,使底布表面光滑,是为了提高反射层的反射效果,从而提高产品的反光强度。
(2)一液一道加工法:
该法是将回归反射加工中多层结构所需要的玻璃微珠(或塑料微珠)反射材料、着色颜料、粘合剂等全部混合成为一体。现统称为“全球系”油墨,然后将此油墨配制成印花浆或涂层浆,经一道涂层或印刷工序加工,即可成回归反射制品。
2、植珠法:
植珠加工法是利用高压电产生强电场,使玻璃微珠带电而吸附于织物上的静电植珠法:或将玻璃微珠均匀撒在涂有粘合剂的织物上的撒珠法;或通过玻璃微珠槽的粘珠法。
工艺流程:
基布一底涂或浸涂一施加反射层一涂粘合剂一植珠一后处理。
3、转移法:
转移基材一前处理一布珠一热处理一反射层处理一涂覆或印刷处理一
(1)复合织物一剥离一后处理:
(2)热熔背涂——复合保护材料——塑膜产品——转烫到织物上。
转移法产品具有外观光滑细腻、手感柔软,不但反光强度高,而且防水、耐磨、耐洗。并且背涂特种热熔胶的产品使用灵活方便,可以加工成布,也可以电脑刻成图案、字符,转烫到各种基材上如服装、革、鞋帽、雨衣等。
四、发展前景:
据统计,汽车发明至今己有110多年了,世界上由汽车引起的各种交通死亡人数达4000多万人。另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夜间交通事故总量的50%是步行者死亡,所有致死的交通事故中,夜间比日间高出2.5——3倍。据我国公安部对交通事故的统计表明。交通事故逐年呈上升趋势,去年海事达1000多起、交通达2万多起,夜间意外死亡率是日间的4倍。由交通引起死亡的人数每天约达200人,而我国的车辆总数只有美国的百分之一,这个死亡人数是惊人的。中国是人口大国,拥有世界1/5的人口,因此,保护行人的安全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路、铁路等交通建设飞速发展,繁忙的交通昼夜不停,交通工作人员和夜间行走的普通人员的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在我国由交通部率先推出的养路工统一安全标志制服,在全国范围执行使用,对定向反光材料的使用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经过近十年的孕育发展,除交通部外,安全、环卫、石油勘测、铁路、煤矿、民政等都在使用中,但鉴于美国3M公司反光材料的价格太高,只能用较便宜的国产中低亮级产品。反光材料在服装服饰、鞋帽的使用与普通纺织面料不同,它是以条带、字符、装饰图案等形式使用,因此,它的使用量不可能像纺织面料那样大,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反光材料的使用是为了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即提高司机发现目标的距离。而能见距离与反光材料的使用面积、产品的反光强度成正比。如产品的反光强度高、使用面积虽小,夜问能见距离可以很远,从而提高安全系数。因此市场上逐渐趋于需要高反光强度的产品。据不完全资料统计,目前仅国内的需求量近百万平方米,其中进口占约20—30%。从发展趋势来看,人们的安全意识在增强,反光材料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尤其国内普通民用的使用会使反光材料的市场需求成几倍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安全材料的需求逐渐趋向高品质、多样化、灵活性、广泛性、耐久性、服饰性等。目前国内反光材料的研究还处于起步开发阶段,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在反光强度及其它一些技木指标如耐磨、耐洗性、耐气候等与美国3M公司的产品比较,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还远远不能适应全球市场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作为安全劳保服装,在高速公路上作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装,要求反光强度越高越好,反光角度越大越好,因此,加速反光产品研究开发,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页[1][2]